《寒夜》读后感摘抄
《寒夜》是一本由巴金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31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寒夜》精选点评:
●记得是一本读完心里堵得慌的书
●不知怎样表达现在的心情。。承不起。寒夜寒夜,消失在寒夜里......
●巴金晚期著作
●给当年的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见人就推荐
●看的过程中一直为主人翁感到捉急!
●与《原野》互文明显,细思之,巴金还是太多少年伤感了。
●是巴金小说里最喜欢的一篇。 悲哀,无奈的压抑生活……
●无穷的悲伤,还能说什么呢。汪文宣并不是最惨的一个,但他的确是大部分年代里读书人的噩梦和抗战晚期小市民悲惨命运的典型。和所有挣扎求生的人相比,曾树生的相对好运最终变成愧疚当算是小说的亮色了。
●巴金自叙对文中的三个人物都产生了同情,让我有些自愧不如。在我这里,婆婆太尖酸了,儿子太绵软暧昧了,最喜欢的反倒是树生。可惜喜恶标签标得太鲜明,错过了书的深意,还要作者百般提醒才反应过来
●我们的不妥协
《寒夜》读后感(一):巴金的象征意义远远大于其小说
还记得巴金先生去世的时候,在文学馆去追悼的那个晚上。现在想起来,仍旧充满悲情在心中。
巴金先生一生强调要说真话。在他生前,还反复在强调自己不是一个小说家,不要只考虑他的作品的文学性。
他的后半生,一直后悔在文革时期自己所做的一切。一直想要建设一个文革纪念馆的愿望,很可惜,在他去世后的几年,也未能时间。
《寒夜》读后感(二):无可奈何花落去
一种深深的无奈感,汪文宣,曾树生,他们仿佛活在巴金体内,他们的怒哀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万般无奈,将生活的阴霾晦暗推向极致。
汪文宣的生命最终还是走向了凋零,即便力图苟延残喘。对待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他与生俱来的便是忍耐与哀求,这种情绪在体内堆积,压抑,慢慢地,就像一个会膨胀的气球,最终必然会超出负荷,走向崩溃。
曾树生去追寻自己以为是快乐的东西,最终还是变成了泡沫,与自己曾经所向往的教育事业大相径庭,她也是一个理想的背弃者。
读罢之后的汪母,给人一种不可理喻,强词夺理的感觉。或许是我自己的主观意识,我毕竟走在了与之相反的思想观念道路上。她对儿子的忠诚,并不是理性的关心,更多的是封建观念下的夫死从儿,一生为与自己相关的两个男人卖命,并且没有办法从中得到赖以生存的精神养料。过活得真的令人十分讨厌。
《寒夜》读后感(三):从叙述到叙述
你为了证明世界是黑暗的
把自己的眼睛都给戳瞎了,
我也不指望给你捐两个眼角膜。
你仔细看看这个世界,看看你自己。
我亲爱的朋友,我诚恳的告诉你。
这个世界没有你想的那么黑暗,只是你眼睛近视了。
竟比我还近视,我无语了。
今天天气还是老样子,下着细细的小雨。
不过我心情还好,我诚实的告诉你,我喜欢这样的天气。
突然想到一个问题,是关于读书的。
我们对于鲁迅、巴金、老舍、矛盾等一些大家的作品,
到底读过多少。大抵只是上学时语文课本里那么几篇文章。
我们知之甚少,所以我们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还是应该要抱有信心。
毕竟,用汉语写作的人是最值得骄傲的,你说是吧。
我的朋友。
不管你信不信,我今天竟读完了巴金的《寒夜》。
不过像这类事情是没有人会相信的。
可是,我读完了。虽然没有像读其他书籍那样激动。
这个时候,我的身边有一群快乐的人。
疯狂地玩着纸牌,你看看他们脸上那愉快的神情你就知道了。
《寒夜》读后感(四):寒夜何寒
压抑,抑郁,懦弱,无助,读这篇小说,你能够感受到什么呢?如此大的悲剧,又是谁的错呢?这不是一个人的错,不是几个人的错,也不单是时代的错,而是真正的所有东西糅合在一起的创造出来的悲剧。汪文宣的悲剧,或许在我们看来是一种悲剧,曾树生的悲剧,也或许在我们看来是悲剧。我们凭什么以局外人的身份,以一个难以深切感受痛的身份,来评头品足的责备他们呢?曾树生,一个新时代的女性,一个自由的妻子,也是书中唯一的有一丝生气的人,所作所为无可厚非;汪妈妈,旧时代封建思想的婆婆,可怜她,责备她,又有什么办法呢;汪文宣,时代确实不好,这没办法,你是好人,心肠好,懦弱的过了头,哀叹呀。巴金刻意的写的那么的阴暗寒冷逼仄,惹得人难受压抑。写的刻意让问题越拖越大,几个人都脑子傻了的不去解决问题,都头铁的不要不要的往前顶。苦了谁,谁不知道?真是一本压抑而沉痛的小说。缘何有这么难受?怪时代?怪政府?怪自己?怪他人?时代战争害了你?政府腐败害了你?自己懦弱害了你?他人心怀害了你?都有吧,总归是巴金让这所有的别扭的东西都一样不落的落在几个人的头上。 看了后想怎么样呢?就是一句话,把这难受别扭扭过来,不要再堂皇横行了罢。
《寒夜》读后感(五):【读书有感】《寒夜》一书,处处让人觉得被夜笼罩的压抑感
【读书有感】《寒夜》一书,处处让人觉得被夜笼罩的压抑感
近期阅读的巴金先生的作品,读出他对时事的再现,对文中人物思想的关注,对于苦命人挣扎的悲悯,也读出他作品中透露出来的一丝光亮,给当时的人们和后来的读者一份信心。像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像今天我要写的《寒夜》。
寒夜,这个标题实在很是贴切!
夜,原本就给人一种黑漆漆的笼罩感,伸手不见五指,四处奔突,四处碰壁,似乎永远无法找到一个突破口;夜,还暗藏着太多的危险,让你不敢贸然前行;夜,还给人无法可知的渺茫前途。作者又在“夜”前面加了一个“寒”字来修饰,更见其冰冷,无情,让人呼吸中都带着凉气。
小说的男主人公汪文宣,从出场到生命终结,近乎没有快乐可言。母亲永远看不上儿媳妇曾树生,永远要在儿子面前编排儿媳妇的不是,争吵也是家常便饭,张口就来的,即使男主角已经病得无法喘息,也不能终止她们的争吵;儿子上寄宿制学校,即使回家,与父亲的关系也是冷得很,他身上有着男主角清晰的影子,性格抑郁,不善言辞;妻子呢,有着自己的事业和前程,比男主角能赚钱,家里开销基本上都是由她来支撑的。当然,男主人公和他的母亲,既不愿意花妻子的钱,又没有能力赚来钱养活家小,所以纷争也由此一次次地产生。
男主角的病情越发严重,咳血,气喘,眼花,他也被单位无情地开除了。即使后来单位换了领导,他被好心的同事推荐又返回了编辑部。可是,他的病情,让他很难面对工作的繁重,只能是勉强度日,还要继续用着妻子的钱来向前生活。
最让我读得痛苦的是,汪文宣的母亲反复强调的一番话,不该让儿子读书啊,读书的人也得不到好的前程,还不如人家单位的一个工人;她自己也不应该念书,连个老妈子都不如。读书人,读书人!包括汪文宣的初中同学唐柏青,也是有高学历的人啊,他依靠读书过上好日子了吗?没有啊!
战争起,妻子随单位离去,文宣终于倒下了,母亲也带着儿子离开了。妻子回来,看到曾经住过的屋子已经易主,家里的其他三个人的影子都没有了,包括她的爱人,她的亲生儿子,还有那个从来不喜欢她的婆婆。她又该如何继续今后的生活呢?
《寒夜》一书,还塑造了男主人公的一个中学同学唐柏青,妻子难产死去,他痛苦不堪,以酒来麻醉痛苦的灵魂,最后被一辆大卡车无情压死。
还有那个好心的同事钟先生,也身染霍乱而死。在公司草草的办理下葬在了时疫医院附近斜坡上的一块小地方。
还有文宣路上见到的小孩儿,穿着破烂,孤苦无助,流落街头,和《家》中写的大宅门外拥抱取暖的流浪儿有相似之处。
躲警报,躲战争,卖东西,无休止的争吵,爱情的摇摆,前途的渺茫,一切都让人觉得读起来心很重,很累,与“寒夜”这个标题特别配合!佩服巴金先生的文笔,以“寒夜”为标题,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记叙了这些人物在黑夜中的苦苦挣扎,是那么微不足道。
当然,夜,尽管很黑,总是要有尽头的。小说也写到了战争的结束,也写到了曾树生想着自己还有十二三天来做一些决定。寒夜结束,黎明总会到来的。
这样一部反映时事的优秀作品,实在是值得反复品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