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一座城 第二季》观后感精选
《一本书一座城 第二季》是一部由洪家春执导,李晗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本书一座城 第二季》观后感(一):豆瓣8.5,没想到浙江卫视的纪录片也这么有水准!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君君电影院],ID:TVwanda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身体与灵魂,必须二者皆在路上。
遗憾的是,随着电子产品的发展,我们抛弃了书本,整日拿着手机刷微博、聊微信……
哪怕阅读,也只是快速的碎片化阅读。
《一本书一座城 第二季》观后感(二):福州
前一阵子偶然间发现了一张从珠海到福州的特价机票,于是就和小伙伴来了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
与其说是旅行,还不如说是度假。福州的生活节奏让我和朋友这种超级懒人感到非常的亲切。虽然停留的时间并不长,但我知道这绝对不是我最后一次来福州。
这个系列的纪录片我目前还只看了福州这一集,但是又怕看完以后再来写会忘记,于是就想趁热把这一篇给写了。
福州给我留下了许许多多的好印象,其中印象最大的是鱼丸真的又大又好吃。看到这个系列的时候出于对福州的思念,就先暂时跳过其他城市,直接打开了福州这一集。
这集片子以严复的天演论开篇,老实说在高中课本中了解关于他开眼看世界第一人之后就再无深入了解,今天才知道他是北大第一任校长,有些对自己没有早点了解到而感到不快。
片子里的具体细节我就不多说了,时常只有30分钟左右,看完也挺快的,就不扫兴剧透了。
而看这部片子时我所感觉到的福州,和我曾经身临其境探寻过的福州,即像又不像。
在福州游玩的那几天,我曾经打趣的和朋友说过,
你看他们的闹市区的商店,开门这么晚,关门这么早,饭点了都没啥人来。他们的日子到底是怎么过的啊?
而后我们去到了一座张家的宗祠,和片子里的张家不在同一处。但他们对家族的骄傲却是大致相同。一位年近古稀的老人,在人烟稀少的宗祠处,为我们这些个偶然走入的旅人们讲述着他们家族的信念和历史。他们的神情里满是自豪。
我有些感动,可能是在现代化的都市里呆得太久,我甚至都很久没有见过这种会为了一个集体的变迁而或喜或悲的人了。记忆中那个老人骄傲的告诉我他们家族里今年有多少个考上了重点大学,多少个中考考上了重点高中;为我介绍他们宗祠里的水池里的鹅卵石排列组合的寓意;半封的铜钱状排水口对家族后人的训诫,还有房梁上经历闽南风雨洗涤却从未变色的彩陶艺术。
有些兴奋,原来这就是我没见过,却一直在想念的中国。
传统文化里的那些沉静的思想,或采菊东南下的恬淡,或文化传承的坚定,都在不知不觉中被各种各样的人践行着。
在电子化现代化的潮流中,我总是悲观地觉得世界变化的太快,人们太急,步伐太匆忙,太容易被现实的浪花带走,而忘记了自己在金钱之外还应该保有的东西。
可好像并不是所有人都这样。
也许我应该多出去看看,世界似乎比我想象的要好一些。
《一本书一座城 第二季》观后感(三):手记:采访帕慕克
手记:采访帕慕克
《一本书一座城》第二季要拍伊斯坦布尔,当然要拍帕慕克。从某种意义上说,他几乎是这座城市的代名词。所以关于伊斯坦布尔的拍摄工作,重中之重是争取采访到帕慕克,然后拍好帕慕克的采访。
这是我们两季中唯一能拍到的,尚且在世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拍了这么多城市,巴黎的海明威,伦敦的柯南道尔,柏林的伊雪伍德,罗马的卡尔维诺,布拉格的卡夫卡。我有信心,这个节目配得上帕慕克先生来试一试。如果是我,我应该也不会拒绝这样一个想法。
联系的过程很周折。首先,当然是给帕慕克的所有官方网站写信。两周,未有回音。
然后托人。写信给朋友,让他转交给帕慕克的出版社的好友,再委托他转交给帕慕克。要感谢好友们,他们一定说了很多的美言。
只是,也不知道帕慕克在不在伊斯坦布尔,好像听说他平时经常在美国。我们整个拍摄的行程,高度依赖帕慕克的采访是否可能,以及采访日期会安排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即使他在美国,我们也会赶去采访的。当然,如果在伊斯坦布尔就最好,可以去看看他的家,他的别墅,他学习生活的地方。每一种可能都有一个完全不同的拍摄计划。
发完信,忐忑的等待。
一周后,收到署名帕慕克的回信:欢迎到我的岛上来,9月3号下午5点……
太棒了!这真是一个鼓舞人心的消息!
更让人愉快的是,帕慕克表达了对我们以书读城这个想法的赞赏,并且很慷慨地提供了两天共四个小时的采访时间。他说,我们可以去他的海边别墅做一些访谈。然后,第二天,一起去他市中心的工作室聊聊他的小说。如果时间允许,他也愿意跟我们去市中心的街道走走。
帕慕克先生非常注重细节,时间观念极强,不希望任何事情失去控制。他先让我们去了他的纯真博物馆。事后证明,这是一个非常正确的安排。纯真博物馆让我们提前了解了不少帕慕克心中忧伤和童真的部分。
那天,我们早早到了博物馆门外。已经有两个一看就是西方的背包客在门口等着。博物馆对面的二楼窗口,一个中年女子在阳光下抖开着刚洗好的床单。街边的猫远远地偷看着我们。导演和摄影怀着极大的热情在逗弄那只害羞的小猫。导演是个文艺中年,养了一只小猫,而且隔三差五就给它写一首诗。他热衷于去整理每一个大作家和猫的故事。当然, 事实上很多作家的生活中都有猫。比如布罗茨基,比如波德莱尔,比如海明威,比如村上春树。他们用了几乎半个小时拍出了开头那组,猫在帕慕克小说边上伸懒腰的镜头。每一个看过的人都问,哇,这是怎么拍出来的!
纯真博物馆,我得说,那真是细节的海洋。Overwhelming!一排排的表,一排排的钥匙,四千两百一十三个烟头。这是一个多么心细如发的男人。才能搜集这么多得物品,构造一个半真半假的世界,然后把它们做成一个博物馆,展示给世人。
很快到了去“大岛”和帕慕克先生相会的日期。我们的酒店在加拉塔萨雷塔的下方,靠近码头。从码头坐船,花上两个小时,就能到达帕慕克别墅所在的“大岛”。
岛上没有公车,没有出租车,也没有私家车,唯一能依靠的,只有游艇,和马车。狭窄的街道上,马蹄声声,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打在街上。有种不太真实的感觉。怎么会这样?为什么这样?它真的是这样哎。
五点整,敲开帕慕克家门。他在门口,热情伸出手来。他家有一个一览无余的大阳台,正对博斯普鲁斯海峡。书桌就在阳台上。上面摆放着各种小物件,繁杂一如他的纯真博物馆。可能,正是这种对于细节的痴迷,让帕慕克有着超越常人的想象力和文学才华吧。
两次采访,他都预留了半个小时给我们布置机器灯光。然后他踩着时间准时到达,然后又准时离开。采访的全部过程,都有着自己的节奏。九月是伊斯坦布尔最热的时候,因为要收音不能开空调,几盏采访的大灯则让房间的温度翻倍。在书房采访的时候,汗水几次弄湿了他的T恤。以至不得不几次暂停采访,让他擦拭额头大粒的汗珠。他依然保持耐心,直到回答完最后一个问题。然后留下了阿姨,陪我们在办公室尽情拍摄。墙上有他和女儿的照片。还有他在便条上写下的,I am writing for that person who thinks that I am only writing for this person.
从帕慕克的办公室,可以俯瞰繁忙的海峡。远处蓝色清真寺线条分明,海上船只穿梭,就像这座城市,变和不变,都在目之所及之处。同事在阳台上贪婪的拍摄逐格镜头,看他看过的景色。我则坐在他书桌前的沙发上,静静的翻着他的书,想像这个人坐在这个位置,是怎样写出如此美妙的文字。
那是一种,仿佛被开了光的感觉。
-- 李晗
转载自节目公众号"ZTV一本书一座城”
《一本书一座城 第二季》观后感(四):用书籍解锁城市
我曾幻想着在福尔摩斯的烟斗牵引下穿越伦敦的下水道,遥望着卡夫卡的布拉格的上空乌鸦的尾巴略过的城堡,看着彼得大帝与列宁的雕像在圣彼得堡的广场上静静对峙,站在东西方交汇的拜占庭帝国的废墟上寻找失落的世界中心。
我也曾幻想着听西安的摇滚乐手用中气十足的秦腔为一座废都喊丧;听乌鲁木齐的阿妈站在亚心塔上咏唱着边缘与中心;立于河套平原的沙丘之上看知青在极端的饥饿与困顿之下谱出的一首食色性也;看福州的觉醒者们站在历史潮头穿透迷雾发出振聋发聩的呐喊。
打开一座城市的方法有多种,有人用舌尖和味蕾,有人用建筑和色彩,有人用方音与喉咙,而《一本书》选择了最虚无缥缈的方式,用书籍,用文学,用小说、用诗歌,构筑起来一暮暮文学的剪影。在这里,书籍成了破解城市密码的一把钥匙,它既能变熟悉为陌生,让我们重新思考脚下的土地,又能化陌生为熟悉,相隔万里也能感受到属于文学的相同频次的共振。
《一本书一座城》告诉我,对于我曾走遍无数次的城市,我对他一无所知。
毫无疑问,《一本书》掐住了一方城市文学的命脉之重,像贾平凹之于西安,张贤亮之于银川,帕慕克之于伊斯坦布尔,布罗茨基之于圣彼得堡,如庖丁解牛,找到了最合适的切口,城市与文学的缝合了无痕迹,你分不清楚也不必分清楚哪里是人,哪里是城,你听到”咔嚓”一声,城市的“锁”就被文学这把“钥匙”打开了。
以书会城,生在此山中,我们或许永远无法识破一座城市的万千气象,文学却可以轻易地一语道破天机。
《一本书一座城》是私人的,私人是一种态度,是一种固执,也是一种撒娇。《一本书一座城》展现出了一种柔软的姿态与立场,却又携带着某些似乎强硬的价值观随着不断溢出画面,它的女性视点,照射出的不是一个清晰的,高保真、1920×1080分辨率的世界,而是加了滤镜的,模糊的,蒙上了一层水汽的城市,在纪录片追求绝对客观、准确、自然主义式地零度记录的今天,保留了某种真诚可贵的失焦。《一本书》中,你看不到那种强大的距离感和震慑力,而是从容的、跳脱的、含蓄而有力量的叙述。这种拿捏得当的分寸感,让它游刃有余地在历史大叙事与个体经验中来回抽离,即便是在处理主旋律题材,都可以体现出那种难能可贵的细腻质感,在《乌鲁木齐的夜与昼》中,无论是援藏的歌唱家、地下党的后裔、还是建设兵团“献了青春献子孙”的豪情,悲壮的画面感与热烈的主题成了某种悖谬,在宏大叙事的外壳之下隐约包裹着主创对那个特殊年代政治殉难者的一颗悲悯之心。“带上镣铐跳舞”却依旧能打动人心。
虽然“海上丝绸之路”的选题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但《一本书》没有囿于宏大叙事般的说教,更加强调主观性与私人体验,是一部生活化、有温度的“非主流”纪录片 。
在第一集里,贾平凹说,“第一次来到西安时觉得很胆怯,很恐惧,抬起头看钟楼,看的帽子都掉了”。
《一本书》中有很多这种零碎的小细节与充满意趣的采访,既有参与了历史建构的大人物,如贾平凹、帕慕克这样的大家学者,也不乏平凡如斯的市井小民。即便是很小的人物身上都闪耀着人性的光芒,所谓“平凡人生的英雄梦想”,在《布拉格篇》里,它选取了与书的气质天然契合的采访对象——冷战时的双面间谍,喜欢恶作剧的后现代艺术家,并且通过出色的拍摄、剪辑与配乐构成了浑然一体的效果,选取这些为主流社会所排斥的边缘人士,塑造出这个在大国夹缝中艰难生存的小国子民的形象,他们只能是大国间交涉的棋子,像活在地洞里惶惶不可终日的啮齿动物,是只能在外围环绕永远也无法抵达城堡的测量员K。配上卡夫卡乐队迷幻摇滚所渲染的如梦似幻的感觉,对视听语言要素的合理巧妙运用,让叙事变得多姿多彩。在“风景纪录片一样的精致的画面”、“抒情诗一样优美的语言”和“故事片一样引人入胜的剧情”中取得了平衡。
《一本书》里有很多游离于整个剧情之外细节,细密、丰富、形成了某种标识性的诗意蒙太奇,乌鲁木齐一集中,镜头就这么随机地从大街上路过的行人脸上无意识地扫过,记录下了各种喜悦的、忧虑的、迷茫的、笃定的面孔,带有强烈的象征意味,或许在纪录片中,可以开口说话的永远只是一小部分,而沉默的大多数以这种方式捍卫了自己的某种存在的仪式感。
“强悍的故事才是第一生产力”,没有剧情化的设置,叙事的苍白无力,即便镜头再美也会沦为一部乏味的城市纪录片。所幸,在《一本书》中,一个个“天雷勾地火”、一瞬间电光火花的故事,让原本沉闷的题材变得可看性十足,它的取材虽然略小众,但小众不意味着不接地气,《一本书》将曲高和寡的选题与朴实无华的创作手法相结合,带来一部接地气的纪录片。在《一本书》中,即便是讲述宏大的人文历史 ,也往往是从一个小的切入点开始讲述 ,一个个飘散在城市上空的故事连缀起来,成了结构纪录片的血肉之躯。在《再会老北京》里,作者试图让一个外国人以闯入者的姿态来注释北京,视线对准胡同里长大的女孩子,皇城根下的老子民,在《乌鲁木齐的夜与昼》里,援疆兵团的陶思梦回忆起自己的知青年华时脸上仍然带着少女时代的羞涩与雀跃。以四两拨千斤之力,宏大的历史被还原为个体的生命体验,用日常来托举厚重。
我国大多数纪录片往往背负了很重的历史责任感及,使命感,担负着宣传、教化、启迪等社会责任和义务,《一本书》摒弃了晦涩难懂、呆板无趣的知识传播形式,引人入胜的温情、悬念、解密、游历等故事叙述方式和表现手法,适当的煽情、悬疑,充满悬念和张力的叙述、加上视觉节奏和音乐韵律的融合,让《一本书》成为了一场视觉上的“流动的盛宴”。
《一本书一座城》,给一座城市标注最合适的文学注脚,给一本书选择最契合的地理模型,文学与城市,像镜子内外的两重空间,从未被割舍过。
《一本书一座城 第二季》观后感(五):预告 | 今晚开走文化丝路,《一本书一座城》第二季八种菜,哪个更对你胃口?
来源微信ZTV一本书一座城
下面来介绍一下《一本书一座城》第二季的这“八道菜”咯。 壹 5月8日 23:30  罗马是西方文明的奠基之城,也是万城之城、永恒之城,是所有欧洲城市的原型。它向前是希腊,向后是文艺复兴。 而卡尔维诺是意大利最著名的作家,他笔下的奇妙小说《看不见的城市》则满载关于所有已知和未知城市的天才构想。  恢弘的古罗马水道  卡尔维诺《看不见的城市》插画 在两千年遗址与废墟兀自长存的罗马,城市和小说如何以最微妙的方式彼此吻合?古罗马又如何在现代复活?  本片中,我们在罗马的文化沙龙听人们如何讨论卡尔维诺,和意大利歌剧演员探讨他的歌剧梦想,跟随考古学家走入罗马地表之下探索未知的神秘世界,跟随年轻跑酷者和涂鸦艺术家去看看这座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 贰 5月8日 24:00  在“一带一路”的版图中,伊斯坦布尔是联系东方和西方的咽喉,一城跨越亚欧。它曾是中世纪全球最大的都城。 宏伟的圣索菲亚大教堂、的蓝色大清真寺仍然透露着昔日拜占庭和奥斯曼两大帝国的辉煌。 然而在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土耳其作家帕慕克看来,它却像是一座废墟之城、“呼愁”之城,充满了旧日忧伤。  奥尔罕·帕慕克和他的《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 作为昔日拜占庭与奥斯曼帝国的故都,伊斯坦布尔如何面对昔日荣光?帕慕克笔下的“呼愁”又有着怎样的涵义?一座被夹在东西方之间的城市今天如何审视自己?在本集中,主持人李晗将拜访帕慕克,和诺奖文学大师本人一起聊聊他心中的伊斯坦布尔。  土耳其的旋转舞者翩然起舞 叁 5月9日 23:30  布拉格是东欧重镇。它神秘,荒诞,又带有一丝浪漫。这里出产的卡夫卡,昆德拉等作家诗人都擅长布拉格式的嘲讽和黑色幽默。  而卡夫卡就像是关于布拉格的一个暗号。他的小说《城堡》和这座城市的形象之间有着无法解脱的纠缠和羁绊,提供了打开这座城市之谜的钥匙。  阿基格拉姆学派的作品——卡夫卡城堡。 作为向卡夫卡致敬的建筑作品 它仿佛含有不易参透的古怪内容。 在本集中,我们将探访掌管卡夫卡文学奖的卡夫卡协会主席,用卡夫卡小说的文字做歌词的卡夫卡乐队,还有一个“卡夫卡式”的神秘人物——一个冷战时期的双面间谍,听他们讲布拉格那不为人知的故事。  肆 5月9日 24:00  圣彼得堡是俄罗斯这个冰雪巨人坚韧而又温柔的一面。这座城市有两个名字:圣彼得堡和列宁格勒。前者得名彼得大帝,后者来自列宁。  圣彼得堡雪夜中的彼得大帝像 诺贝尔奖得主俄裔美籍诗人布罗茨基的散文集《小于一》中的散文《一座改名城市的指南》则讲述了这两位“缔造者”和这座城市的故事。  布罗茨基与作品与猫 本片寻访布罗茨基在圣彼得堡的痕迹,和他的童年挚友,他的侄子,他的仰慕者,他的研究者一起聊聊,诗人眼中的这座城市究竟是如何模样?它又为何历经历史上的大起大落,总能坚韧地静静伫立。 伍 5月10日 23:30  “乌鲁木齐”来自蒙古语,意思是“优美的牧场”。这座丝路重镇,作为西域之都和亚洲的中心,是一座多民族聚居的城市。  乌鲁木齐国际大巴扎的高塔 作家沈苇是从浙江来到乌鲁木齐的移民,他力图以自己的《新疆诗篇》帮助更多人了解新疆,了解乌鲁木齐。 这座城市铭记着援疆青年的理想信念,矗立着南来北往的大巴扎,飘扬着木卡姆的新疆传统音乐,还有兵团子弟守土为国的信念。作为丝路的活标本,今天的它会怎样展开新的拥抱? 陆 5月10日 24:00  银川历来被称为塞外江南,丝绸之路的民族文化交融让这里富有别样风情,但这里却甚少土生土长的银川人。80年代的文学领军人张贤亮就是拓荒移民,也是这座城市的文学代表。  张贤亮的作品是80年代文学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他一手打造的镇北堡西部影城 不仅诞生了《大话西游》 更有享誉国际的《红高粱》 他的《灵与肉》描写荒凉,他身体力行,把银川做成了立体的文学标本。在他的笔下,一座西北蛮荒的城市开始有了自己的性格。  一座移民城市如何拥有家的感觉?张贤亮的遗孀以及他在农场工作时的伙伴,都展示出了那一代人对这片土地的情感。  而新一代银川人——已经远走北京但依然歌唱银川的歌手苏阳、远走法国留学但最终回归银川种葡萄园的高源,又接着从“外来”变成“土著”。不论离开与否,他们的心中,都已经把银川从他乡变成故乡。 柒 5月11日 23:30  福州是300多万海外华人的祖籍地,是中国和世界通过海洋连接的必经之处。这里的人有着中国少见的海洋心态,开风气之先。 严复就是这样一种城市精神的典型代表。他去英国留学,回国担任北洋水师学堂总办,更翻译了《天演论》,提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严复不仅译写了赫胥黎的《天演论》,还创作了大清帝国的第一首国歌 今天的福州,正应了严复的话——能够生存下来的,既不是那些最强大的,也不是那些最聪明的,而是最能够适应变化的。  在本集中,我们会看到倾其家产收藏严复手稿的商人,闯荡商海多年的北大毕业生最终隐居福州山林,年轻的咏春拳掌门推广以柔克刚的拳法,还有满族村的后人秉承当年驻守福州的水师旗营的遗志,世代守护这海上丝绸之路的门户… 捌 5月11日 24:00  十年看深圳,百年看上海,千年看西安。作为丝绸之路的东方端点,西安与罗马并立东西两端。而偌大的西安,它的灵魂是什么呢?贾平凹在《老西安》里做了如是发问。  主持人李晗和贾平凹在艺术雕塑的的环抱中 在本集中,我们和贾平凹坐而论道,起而行之,去看他书中提到的老西安景象,去探访西安城中各种有趣的人物,像秦腔乐手王世森,古董收藏者马纯立,西安方言摇滚乐队黑撒,还有和中国诗人孟浩然同名的土耳其留学生。 去寻找一个答案:是什么让老西安撑起了丝绸之路上的千年变迁?  说了这么多,报了这八道菜的菜名和菜色,你最近喜欢哪个呢?不要围观啦,要吃了才知道。 今晚见! 编辑 / 冷面插班生
《一本书一座城 第二季》观后感(六):好片------《一本书一座老城》
卡尔维诺《看不见的城市》
奥尔罕·帕慕克《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
卡夫卡《城堡》
俄裔美籍诗人布罗茨基的散文集《小于一》中的散文《一座改名城市的指南》
沈苇《新疆诗篇》
张贤亮《灵与肉》
严复《天演论》
贾平凹《老西安》
8本书,八座城市里伟大作家的作品串起古丝绸之路上的8个城市--------罗马、伊斯坦布尔、布拉格、圣彼得堡、乌鲁木齐、银川、福州、西安,寻找最深层次的城市精神,并通过鲜活的人物故事,来展示城市的文化基因,透视新丝路上古老文明的前世今生。
公元前202年-208年的西汉时期,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这条陆上通道被称为古丝绸之路,作为联接欧亚大陆的这条丝绸之路,它除了是商业贸易的通道,更重要的是一条文化的大通道。是连接中国和西方世界的第一座桥梁。通过这条古道,把古老的中国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和古希腊、古罗马文化连接起来,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而在这条道路上8个鲜活文明的城市展示了8个城市鲜活的印记。这是最近最喜欢的一部纪录片《一本书一座城》,城市是什么,城市的灵魂是什么,城市的积垫是什么?城市是那些鲜活的一群人、城市是那些散发着时光味道的老建筑、城市的灵魂永远是人,难道不是嘛,这也正是这部纪录片最吸引人的地方,鲜活的人、一本本书将古老与现代、开放与包容、彼此吻合起来,看一本书的城市,看一群人的城市,看古老的城市,看现代的城市。
罗马
罗马是西方文明的奠基之城,也是万城之城、永恒之城,是所有欧洲城市的原型。它向前是希腊,向后是文艺复兴。罗马代表了曾经的罗马文明,罗马文明是什么---------恢弘的古罗马水道、两千年的古罗马斗兽场,一条条至今仍在使用的古罗大道。作家卡尔维诺的小说《看不见的城市》里鲜活的插画,让古罗马和现代的罗马以最微妙的方式彼此吻合,古罗马在现代复活了。在这一集中,我们在罗马的文化沙龙听人们如何讨论卡尔维诺,和意大利歌剧演员探讨他的歌剧梦想,跟随考古学家走入罗马地表之下探索未知的神秘世界,跟随年轻跑酷者和涂鸦艺术家去看这座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
伊斯坦布尔---------地跨欧亚的城市
伊斯坦布尔是联系东方和西方的咽喉,一城跨越亚欧。它曾是中世纪全球最大的都城。 宏伟的圣索菲亚大教堂、蓝色大清真寺仍然透露着昔日拜占庭和奥斯曼两大帝国的辉煌。
在本集中,在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土耳其作家帕慕克看来,它却像是一座废墟之城、“呼愁”之城,充满了旧日忧伤。
布拉格---------卡夫卡黑色幽默下的东欧城市
布拉格是东欧重镇。它神秘,荒诞,又带有一丝浪漫。这里出产的卡夫卡,昆德拉等作家诗人都擅长布拉格式的嘲讽和黑色幽默。
而卡夫卡就像是关于布拉格的一个暗号。他的小说《城堡》和这座城市的形象之间有着无法解脱的纠缠和羁绊,提供了打开这座城市之谜的钥匙。阿基格拉姆学派的作品——卡夫卡城堡。作为向卡夫卡致敬的建筑作品它仿佛含有不易参透的古怪内容。在本集中,卡夫卡文学奖的卡夫卡协会主席,用卡夫卡小说的文字做歌词的卡夫卡乐队,还有一个“卡夫卡式”的神秘人物——一个冷战时期的双面间谍,一切都为布拉格这个城市戴上了神秘的面具。
圣彼得堡---------列宁格勒究竟哪个是你真实的样子
圣彼得堡是俄罗斯这个冰雪巨人坚韧而又温柔的一面。这座城市有两个名字:圣彼得堡和列宁格勒。前者得名彼得大帝,后者来自列宁。
当你叫圣彼得堡时,你是伟大的彼得一世大帝的化身,当你是列宁格勒时你是曾经的红色革命圣地, 罗茨基---俄裔美籍诗人他眼中的圣彼得堡是什么样的,和他的童年挚友,他的侄子,他的仰慕者,他的研究者一起聊聊,圣彼得堡就像诗人一样经历史上的大起大落,总能坚韧地静静伫立。
乌鲁木齐--------离海洋最远的城市
南来北往的大巴扎,飘扬着木卡姆的新疆传统音乐,唱着我们新疆好地方的歌唱家,还有兵团子弟守土为国的信念。新疆你究竟为何如此吸引人们,或者诗人的诗能告诉你吧。
银川------别样的塞外江南
银川历来被称为塞外江南,丝绸之路的民族文化交融让这里富有别样风情,但这里却甚少土生土长的银川人。80年代的文学领军人张贤亮就是拓荒移民,也是这座城市的文学代表。张贤亮的作品是80年代文学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一手打造的镇北堡西部影城不仅诞生了《大话西游》 更有享誉国际的《红高粱》。他的《灵与肉》描写荒凉,他身体力行,把银川做成了立体的文学标本。在他的笔下,一座西北蛮荒的城市开始有了自己的性格。一座移民城市如何拥有家的感觉,张贤亮的遗孀以及他在农场工作时的伙伴,都展示出了那一代人对这片土地的情感。 而新一代银川人——已经远走北京但依然歌唱银川的歌手苏阳、远走法国留学但最终回归银川种葡萄园的高源,又接着从“外来”变成“土著”。不论离开与否,他们的心中,都已经把银川从他乡变成故乡。
福州-------海的柔情与坚韧
福州是300多万海外华人的祖籍地,是中国和世界通过海洋连接的必经之处。这里的人有着中国少见的海洋心态,开风气之先。严复就是这样一种城市精神的典型代表。他去英国留学,回国担任北洋水师学堂总办,更翻译了《天演论》,提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严复不仅译写了赫胥黎的《天演论》,还创作了大清帝国的第一首国歌今天的福州,正应了严复的话——能够生存下来的,既不是那些最强大的,也不是那些最聪明的,而是最能够适应变化的。在本集中,我们会看到倾其家产收藏严复手稿的商人,闯荡商海多年的北大毕业生最终隐居福州山林,年轻的咏春拳掌门推广以柔克刚的拳法,还有满族村的后人秉承当年驻守福州的水师旗营的遗志,世代守护这海上丝绸之路的门户
西安-------你的灵魂是什么
十年看深圳,百年看上海,千年看西安。作为丝绸之路的东方端点,西安与罗马并立东西两端。而偌大的西安,它的灵魂是什么呢?贾平凹在《老西安》里做了如是发问。主持人李晗和贾平凹在艺术雕塑的的环抱中和贾平凹坐而论道,起而行之,去看他书中提到的老西安景象,去探访西安城中各种有趣的人物,像秦腔乐手王世森,古董收藏者马纯立,西安方言摇滚乐队黑撒,还有和中国诗人孟浩然同名的土耳其留学生。去寻找一个答案:是什么让老西安撑起了丝绸之路上的千年变迁?
回到开头 是什么撑起了丝绸之路上这些城市的千年变迁?是那些鲜活的一群人、是那些散发着时光味道的老建筑、是时光、是历史、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