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磊文学网

《埃及广场》观后感100字

分类: 美文  时间: 2021-01-15 20:26:39  作者: 小磊文学网 

点击全文阅读

《埃及广场》是一部由耶菡·妮珍儿执导,赫立德·阿卜杜拉 / Magdy Ashour / Ahmad Salama主演的一部剧情 / 纪录片 / 历史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埃及广场》精选点评:

●#HKIFF#

●2015211 政局的轮换、当权者的更迭是一次次革命的直接胜利,却也注定是循环式的败北。但每一个走入广场的人民都是英雄,他们的存在不是为了寻找一个新的领袖,而是为了唤醒内心对于自由意识的觉醒。

●常常回过头来才发觉,把暴君赶下台或许是从今往后发生的所有事情里面最简单的那一件。

●独立电影就是焦总虚掉么……题材是好的有纪念意义的。我们的血液里躺着老鼠,我们从何而来的自由可言?我真想去看看埃及的街头涂鸦,太棒了!

●埃及革命;2014-2-16 Cinestar, Berlin

●哈哈,有人庆幸中国如何如何,何其悲哀。

●纪录片也好歹要有叙事性吧?!

●有点失望……

●Blood is on the square,and you could hear the people sing.

●谁的角度看发生了什么,可以看看,但倡导什么则需要再想想,西倾明显。作为世界后YS革命的一波街头革命,所谓的自由化,很容易沦为为了革命而革命,为了反对而反对,为了宣泄荷尔蒙而革命,你所谓的革命成果归根结底都不是你的。

《埃及广场》观后感(一):革命能带来什么?

很冗长,想表达的东西没有特别清晰、简介的呈现。革命不能解决所有人的期待,如果一个政治势力长期执政,没有可抗衡的另外一种势力,革命可能只是把统治者赶下台。谁能抢夺革命胜利果实?人民的期待能够有多大程度的满足。里面那个妇人说的好,我不管是穆巴拉克还是摩西,就算一个犹太人当我们这个国家的领导人,只要他能够带来我们所期盼的有尊严的正义。

革命有时候是一种洗牌,最上层的洗牌,改变历史形态的的确是少数人,国家是否向好,公民素质还是比较重要的。

《埃及广场》观后感(二):我又热血沸腾了!

看完真心被感动到了。评论中有批判本片利用煽情噱头做政治宣传,可十几万已经经历过两次革命、对流血的代价心知肚明却仍然选择走上街头的人们证明了反抗并不是无端生事。任何一种形式的抗争都具有政治性,都会最终落实到一个政治目标的实现,但归根结底,推动一场革命的难道不是每一个为了维持生活而挣扎的普通人么?正如片尾那位在Brotherhood和revolutionaries间进退两难的大叔说的,自己不过是不想某一天醒来,看到秘密警察站在自己的卧室里;不想自己的儿子某一天打电话回家,发现父亲母亲死了或被送进监狱。对于自由民主的理想确实很模糊,然而唯一能够确定的是,自由和民主不会从天而降,也不会以一种抽象的、理论的方式让人醍醐灌顶。叔本华的确有可能是正确的——自由和进步的确可能仅仅是人类可悲的幻想,而历史可能不过是一场又一场唐吉坷德式的闹剧。但是对于个体的短暂人生来说,因为失败的可能性而否定对理想的实践,这样的做法是可悲也是可鄙的。

我认为这是一部极具人性色彩的片子。广场上每一个人的情绪——幸灾乐祸也好,慷慨激昂也好,抱头鼠窜也好,茫然自失也好——都是这么真实而人性化。这让我从对埃及革命的理解从记得一些刻板的新闻报道上升到对革命者的感同身受。哪怕这部纪录片真的以提供不全面信息的方式扭曲了事实,你依然不得不钦佩身镜头下每一个普通人的勇气,钦佩他们拒绝阿Q精神、质问自己和对方的行为是否真正具有良心的勇气。倘若一个社会拥有了这样扪心自问的能力,其潜能是无法估量的。

《埃及广场》观后感(三):It is REAL

照理说,critical study课上,看电影时关注的更多应该是技术层面的东西,例如拍摄手法,人物塑造等等。但这部制作完成不久的讲述2011-2013埃及政权交替的纪录片,却完全让我忘记了拍摄技术,忘记了自问这个镜头他们是怎么拍的。

因为它太真实了。

讲述的技巧仍然存在,比如square是一个motif,一个symbol;比如讲故事分为5节,分节的方式都是拍一个人在墙上画涂鸦,给涂鸦远景,涂鸦内容跟下一节故事相关,然后模糊,出点字幕。看的时候也隐隐感受到,为了这个motif,导演肯定舍弃了很多边角料,那些不可谓不重要,甚至有可能是重要的;那些涂鸦绝对不是纪录片,而是在工作室完成的(后来访谈导演也说了是在工作室拍的,实景拍的话怕被抓)。

隐约记得戳中我的点在偏前面的一个地方,被军队折磨而死的一位抗议者Ramy下葬的时候,他母亲对着镜头说,he asked me will u cry for me mom, as a martyr? But I never want u to be a martyr, kid, i don’t want to cry for u as a martyr, i cry for u as my son.

当时我眼泪就下来了。也许是因为那句will u cry for me,让我直接就想到了Les Miserable里有的Drink with me(电影剪了这段唱词,音乐剧里有),大R唱的will the world remember u when u fall, can it be ur death means nothing at all, is ur life,just one more lie.

影片中最戳中我的台词在这个场景不久之后,抗议积极分子也算是影片第一主角Ahmed面对着催泪瓦斯和子弹,扭过头对镜头说this is not a revolution, this is war.

我想说,不是war的revolution,它不叫revolution,它只是protest。

后期,他们的口中出现了peaceful protest这个词,但他们彼此之间仍说这是revolution,他们是revolutionaries。

o THIS IS WAR.

可能所有的revolution,第一次的结果,或者参与者们声称的,他们达成的结果,都是所谓的唤起民众对于protest的热情。电影Les Mis里面,片尾的那一大片街垒,那首加强版的do u hear the people sing,似乎也呼应着第一次的小型街垒和歌。而纪录片里,Ahmed在阳台上,阳光照着他半边脸,那会儿已经到了2013年夏天了,他说,我想我们从中得到的是,所有人都知道了要怎样去protest不公平。

镜头接2013年6月30号,出身穆斯林兄弟会的穆尔西总统庆祝上任一周年,全城大游行,比起最初他们让穆巴拉克下台的集会,比起后来他们反对军队regime的集会,场面都恢宏多了。

romising future, isn’t it ?

我们知道的是7月初,穆尔西被军队推翻,人们还在protest,这次protest的是穆斯林们。

Do people get what they want?

We don’t know.

女导演本身是埃及人,她说当时只身一人在11年1月回到埃及,家就在这个广场附近,所以想起要记录这件事,把这个拍成电影。在广场上她碰见了主动offer成为她制片人的人,他们找了两个抗议者,一起拍摄广场上的片段。转折点是Ramy的死,让他们意识到这部电影必须被完成。

她说,这不是事件的记录,那有记者去做,他们做的事情,It’s all about people.

曾无比激进,也曾中途迷茫,但最后仍然坚定的Ahmed是主线自不必说。

Khalid这条辅线非常有意思,他是个参与revolution的演员,也负责了大量的拍摄和往youtube上面发视频的工作,似乎一直在旁观。有意思的是他和父亲的skype,每每他的父亲都会把他问得哑口无言。屏幕外的我也同样哑口无言。他在影片最后说的那段排比句非常棒,我都觉得可以做结尾了,可惜它不是。可惜影片信息量太大,我已经把内容都忘了个干净,只记得当时很震撼。顺道一说,Khalid的侧面有点像Jude Law。

Magdy是一个复杂的人。他是穆斯林,开始他和Ahmed站在一边,到穆斯林加入抗争(影片中体现的角度就是他们是彻头彻尾的投机分子)时说他们也不像你们说的那么投机,我们干嘛要想这些。后来到了民众抗争穆尔西的时候,他离开了朋友们,选了穆尔西那边,因为“我的妻子,我的孩子,当我回到家的时候,我不能背弃我的信仰”。

这让我感到,最危险的是什么?是religion跟politics混为一谈的时候。

影片最后的字幕写道,当2013年7月,军方和穆斯林冲突到顶点的时候,Magdy被迫离开了广场。

其实早就可以从画面里看到他的无奈。他在一片穆斯林抗争的背景下孤独地走着,给Ahmed打电话,Ahmed说我要来,Magdy说,你不要来广场,我怕会害死你。Magdy在protest,但他已经不知道自己在protest的东西,是不是他最初想要追求的那种freedom。

那么在阳台上说着我们获得的就是抗争的经验、抗争的权利的Ahmed,是不是还记得他的初心,或者他以为的他的那个初心?

但Ahmed有一句说得在理。他说,到了现在,我们都明白不可能有一个天降的天使,能够一下子符合我们对国家未来的期望,所以,我们只能摸索,我们必须摸索着前行。

到最后,回头想想,其实很震撼于里面每一个人的发展,似乎他们都是小说和戏剧里的那种典型“性格决定命运”的发展路线。

而这一切,却是完完全全的真实。

相关Tags:人生孤独生活

猜你喜欢

精选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