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磊文学网

伊藤博文传读后感锦集

分类: 美文  时间: 2021-01-15 20:27:17  作者: 小磊文学网 

点击全文阅读

《伊藤博文传》是一本由久米正雄著作,团结出版社出版的简裝本图书,本书定价:23.80元,页数:36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伊藤博文传》精选点评:

●找寻高杉晋作

●翻译较差

●伊藤博文对日本而言确实是一代英杰,相比较安重根那种sb却让极端派更早得势,日韩智商不是一个层次的!

●对孝明睦仁年间历史不熟悉的还是先不要去看了,作者的评价还是很可圈可点的

●还是比较客观的..可是作者的情节真的不敢恭维

●很少读传记,因为不太喜欢深究一个人吧。看过《走向共和》后,还是买了这本书读。

●毕竟是日本后辈对前辈致敬的传记,但翻译得糟糕

●这个翻译让人很抓狂吖……翻得像流水账……内容太零碎,抓不住重点。

●明治三杰

●对于日本历史不熟悉,或者不能客观看待历史的人,不做推荐。

《伊藤博文传》读后感(一):感慨

周末边看足球边翻完了久米正雄的《伊藤博文传》,感慨啊。日本只用了伊藤博文这一代人的时间,就从劣国转而强大,可见其人民心气和当时国际环境的相对宽松。同时,沉沦的是中国。伊藤博文很早就预言,中日开战之际,就是列强瓜分中国的开始。不联想中国,本无甚感慨,联想了,又觉说不明白。

说点轻松的读后感,好象日本明治的维新志士们很喜欢改名,经常是一个人忽然就换成另外一个了,写传者也不照顾读者的好奇,聊聊为嘛改名。这帮烂人很嬉皮啊,经常都是在妓院里研究治国方略。伊藤博文本人就是一有名的花花首相。

《伊藤博文传》读后感(二):平民宰相

作者是日本人,译者转述,书本内涵相差应该很小。从全文叙述内容看,伊藤博文是个意志力强而富有爱国心,且趋向于儒家中庸的平民宰相。本书从伊藤博文家世,少年,青年时代,思想转变和几个日本时代事件来叙说,从中较清晰地看出伊藤博文的为人,性格及风貌等,从日本人史迹来说出伊藤博文的一生,例如对于中日,中俄战争的经过并无涉及,着重从日本具体国情角度来说出战争前后伊藤博文的心境及作为。对于伊藤博文的人生缺陷,例如好色,作者(久米正雄)也以具体例子加以反驳,显得伊藤博文在作者心中平实又崇高的地位。外国媒体容易将伊藤博文与李鸿章相比,其历史背景及当政位置相似,应找机会看看李丞相的传记。

《伊藤博文传》读后感(三):很糟糕的翻译

本书的译者日文水平足够,但是显然不是一个称职的翻译家,只能算作翻译员或者人肉翻译机。糟糕的翻译给阅读增加了相当多的困难。本书是日本人写的传记作品,主要面向日本读者,因此在书中对于明治维新时代的社会背景、政治结构、历史事件没有作任何说明,对于不熟悉那段日本历史的读者,很多地方根本不可能理解,必须参考其他文献。遗憾的是,本书虽然像模像样地留下了巨大的边栏,但显然只是为了增加印张的伎俩,全书没有任何一处有用的注释。例如,对于书中出现的日本明治史上大事“黑船来航”、“大政奉还”等,译者只是把日文汉字原文不动的抄来,不做任何说明,而边栏中出现过的注释反而却是“东京:日本首都,日本最大的经济文化中心”之类毫无用处的东西。更给读者增添麻烦的是,译者对于一些已经约定俗成的欧美外来人名、地名、船名的翻译完全错误,显然是想当然地根据日文发音生硬对译而来,使得读者想要查阅相关资料亦不可得。

总之,本书只推荐给对于日本明治史具有初步了解的读者。不了解明治史的读者阅读上会发生困难。

《伊藤博文传》读后感(四):愚论明治维新

这个礼拜翻了两本书,明治维新宪制之父伊藤博文的传记,和明治时期日本启蒙思想大师福泽谕吉的《劝学篇》。深深折服。

叶顾问感叹,不具备比梁启超更加广阔的视野来评价李鸿章。俺看到那里的时候有小腹诽,对人物的评价总是很难的,不如对人物观点的评价可以深入。

从个人来说,李鸿章和伊藤博文都是聪明绝顶的人才,但是一个不爱读书,一个求知若渴。伊藤博文在少年时代就苦学英文,即使在身居要职的时候,也抽空提高英文,阅读英文书籍报刊杂志。这点导致了两个人的视野相去甚远。他为了制定日本的宪法,还曾经在欧洲呆了一年半,研究各国宪法,听各个名家辩论,然后结合日本的情况仔细推敲比较优劣。

当时中国人在学习能力上的不足,有两个原因,一个是权术斗争太过激烈,一个人要上位,需要花太多的力气在揣测上意,与人明争暗斗上了,于是可以花在建设性的事情上的精力自然就少了;另一个原因是杯子装的太满了,总是怀着大国的虚幻自尊,缺乏虚心求教的精神,千年的文明变成了负担。

从客观环境来说,明治维新的环境实在是要轻松的多了。其实明治维新不仅仅包括君主立宪,另外的重头戏是倒幕,以及之后的废藩置县,完成中央集权。

伊藤博文参与了哪些事情?废除封建制,建立郡县制。然后统一货币。接着是制定宪法,设立议院,组建内阁。前面的两步,我们两千年前秦始皇时代就完成了。恰恰是这提前完成的两千年,让中国发展出强大而复杂的国家机器,维护天子的极权。而日本天皇自幕府起就是无实权的偶像而已,倒幕靠的也是四大强藩的力量。而后实权就落在了权臣手里。明治维新削减了地方的势力,而加强了中央的权力,但是这个权力终究不是在天皇手里。所以政府和皇室并行的君主立宪可以说是水到渠成。比起来,中国的革新力量要面对的是已经发展了两千年的极权制度。而作为既得利益团体本身,要从自身内部去做革新,而且这种革新最终是会威胁他们的权力的,这个终究是不可能的。所以慈禧表明上支持洋务运动,却从来不是个真正的改革派。她一方面要仰赖洋务派,一方面也畏惧洋务派在朝中的势力膨胀,所以暗中扶持清流派与之制衡。所以中国的制度改革,面对的压力比日本大的多,情况也要复杂的多。

这个不得不用我前不久学到的新词,日本有稚态优势。

就伊藤博文本人,我只能说是天生的政治家。他少年时代从师的前辈就火眼金睛的发现他是个”周旋家“。我觉得这个还不够。如果没有对世界大势,日本现状的精确把握,没有对制度的深入理解和研究,周旋家的伊藤博文也就是个一流的外交官而已。但是加上后面的特质,又生在那样的时代,就是注定要做大政治家的。善于周旋也是要知道应该旋往哪个方向的。

中国近代,不乏对西制深入研究的大家,也不是没有精于智慧的周旋家,但是两者兼而有之的,还真想不出来。不过真有这样的人物,在当时的客观条件下,也很难有伊藤博文这样大展手脚的机会。

这里还要提到福泽谕吉,是因为这个人和伊藤博文相辅相成。

他们其实分属不同的政治派系而存在分歧。

伊藤博文是个实干家,早年也曾经参加过很多暗杀行动,可以说是还是个马基雅维利者。为了达到目的,可以使用铁血手腕。他自己也是以俾斯麦为偶像的。

而福泽谕吉并没有直接参与明治维新,他更多的是致力于启蒙运动,作为一个教育家,他提倡的是原则是信仰,反对不择手段的政治。

在我看来,这两个人虽然观点相悖但是却缺一不可。

无铁血手腕无以抵抗顽固势力推进改革,而无信仰的普及,民智的开化,改革抗争的成就,最后也就是沦为另一次权力的重新划分。

福泽谕吉的《劝学书》是写给普通人看的,写给小学生看的。但是视野之开阔,理解之深入,让我深深折服。更为可贵的是把平等独立自由的观点,用浅显的语言娓娓道来。并不见傲慢和强势。

比起来,我下《劝学书》的时候,正好下到了的另外一个《劝学书》(两广总督张之洞为了反对戊戌变法而著),两者的思想境界相去太远了。

大清朝的知识分子,对上,无据理力争的胆魄,对下,无启发民智的循循善诱。一个社会,他们的知识分子受到环境出生的束缚多强,是一个很好的反应开放程度,以及进步活力的指标。不得不感慨,满清的积弱,和日本的崛起,都是大势所趋了。

相关Tags:人生

猜你喜欢

精选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