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磊文学网

最后的沉思读后感精选

分类: 美文  时间: 2021-01-15 22:06:37  作者: 小磊文学网 

点击全文阅读

《最后的沉思》是一本由[法] 彭加勒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0.00元,页数:1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最后的沉思》精选点评:

●我承认我只看懂了一点点一点点。

●关于无限集合和所谓康托尔主义的讨论很精彩。

●理性的沉思理性思考的界限。

●庞加莱这几本书所讨论的领域基本是一样的,科学定律(约定主义)、空间的本性、数学基础(构造主义,但基本上以批判他人的观点为主)、近代科学评论(主要是量子论和相对论),本书涉及的内容较其它几本更零散一些

●“ 天性比所有形而上学体系更强有力;即使这一点被证明,即使它的力量的秘密为人所知,其结果它的力量也不会减弱。自牛顿以来,引力不是不可抗拒的吗? 正如富耶所说,如果自由的概念本身是一种力量,那么这种力量便难以减弱,即使科学家总是能够证明它只不过是以幻想为基础。这一幻想太顽固了,它决不是几个论据所能驱散的。长期以来,最坚定的决定论者在日常谈话中还将说“我想要”,“我必须”,甚至用它的心灵的最强有力的部分思考它,心灵的这部分不是良心,它不进行推理。正如当我们行动时不像一个自由人那样行动是不可能的一样,当我们进行科学工作时我们不像决定论者那样推理也是不可能的。 一种态度认为人要像他是自由的那样而行动,一种态度认为人要像自由在任何地方也不存在,似乎同样是合理的。”

●彭加勒三本都是神作

●2006.4

●看懂了一半……我感觉我他妈是个文科生……

●符号和术语普遍落后啊,新版翻译能给改改么(18.1.7)

●最后的论文集. 171108

《最后的沉思》读后感(一):沉思沉思

这实在不能作为一本科普读物,对于没有相当的数学基础并且不了解数学发展历史的人来说,读这本书相当有困难。因此,只能读一读标题(大标题与小标题),大致了解一下这位著名数学家的某些思想了。而中文版译者前言起了重要的作用。

在标题中,我最直接地看到“拓扑学”与直觉,这一节印证的是前言中“在数学哲学上,彭加勒在发现了数学悖论的情况下复活了直觉主义”,比如说次序定理等。如果说数学或物理这些基础学科对人类有思维有重要指导意义的话,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数学科学中也需要直觉,足以可见,传统意义的唯物与唯心概念和作用,还需要进一步校正。

此外,这本书最后还收录有他去世前几周的一个演讲,关于科学的道德问题,他指出,不存在有科学的道德,也不存在不道德的科学,这倒是另人深思的话,因为“智力的习惯具有它们的道德影响。”

非常玄奥。

《最后的沉思》读后感(二):彭加勒给后人留下的宝贵遗思

这本书囊括了科学、哲学范畴内的各个角度。虽然我们甚至不能够真切的了解当时的社会意识形态,不过我们还是能够从彭加勒四处演说这个事实上窥见其思想学说的影响力,虽然这部书属于遗作,经过后人整理、翻译。不过我们可以假设,这部书是终于作者初衷的。

作者的思维在每个主题中是连贯的,缜密的逻辑让人折服。而同样令人着迷的,又是彭加勒的发散思维。他的思维矩阵不断地在主题内变换,带领读者进入一个个遐思的世界,那些个世界,有些是栩栩如生的,有些虚无缥缈的。但当我们把每个主题联系起来思考,他在整部作品内所要寻找的,也是那个时代甚至直到今天我们的科学家们都在一直寻找的一个统一的和谐理论,这个理论是在审美驱使下,不断地令他一步一步走向另一个更深入的问题。

对于现世,该书最重要的意义自然是启示世人,要不断以辩证思维来看待问题,这是对勒内·笛卡尔、贝特朗·罗素等人思想的一种传承,这种精神是造就现代文明的一种重要要素,要继续发扬。

这本书于1913年写就,快一个世纪了,仍然不褪其色,堪称经典。

《最后的沉思》读后感(三):科学抑或哲学?形而上者谓之“道”

《科学与假设》(1902),《科学的价值》(1905),《科学与方法》(1908),《最后的沉思》(1913)。这四部H.庞加莱的著名作品现被定性在科学哲学的范畴,我并不反对这种做法,但若要根据以往的经验作出一个本人认为更好的指向,我推荐读者应以形而上学来看待它们。

arc兄在书评“沉思沉思”中说《最后的沉思》实在不能作为一本科普读物,我非常认同这一点,同样的结论对另外的三部作品也适用。事实上,庞加莱在这些论著中花了很长的篇幅着力向读者说明如何去区分什么是“现象”,什么是导致“现象”的“规律”,他本人当然有明确的结论,但却会让那些力求了解到“科学唯一真理”的读者大感失望,原因很简单,因为经过深入的讨论庞加莱指出我们先前奉为“科学真理”的那些“规律”也可能只是“现象”或“现象的局部”,通俗地说,即科学的解答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更始料未及的情况是,事物的表象和本质纠结在一起,原本看似十分明确的解答一旦推敲摇身竟变成了另一个新的问题,一味地追本溯源只会使研究不断地回到起点。

在这里,不像经典时代那样具有对秩序的确信,主观压倒客观占据上风,科学的理论只是建立在科学家的假设之上而非“科学真理”之上,作出最大限度的努力也似乎只能仅仅要求确认理论自身的完整,看不见摸不着正是必须将其视作形而上学的根源。如此种种,使这些作品很大程度上成为庞加莱在科学探索过程中的内心玩味,一般的读者又怎能体会到其真正的妙处呢?

至于层次更高的读者(至少完成大学基础学科学业)和行家就得心应手得多,他们尚能摆脱“形而下”的束缚进入到“形而上”的领域,对于这些人,现实生活的迫切性是次要的,他们热衷于寻求属于自己的“道”,解决身边的世界不再是重点,要解决的恰是他们自己本身。

《最后的沉思》读后感(四):【长短评笔记】之四

依旧是稍微记了一点,个人向,对你应该没用。==========================================================================

马里奥特定律,全称波义耳马里奥特定律。

空间为什么相对,在多大程度上相对?如果我们周围的所有物体和我们身体本身以及我们的测量仪器在它们彼此之间的距离丝毫不变的情况下被转移到空间的另一个区域,那么我们便不会觉察到这一转移。

我们不仅无法知道物体在空间中的绝对位置,甚至连“物体的绝对位置”这种说法也毫无意义,我们

同意仅仅说它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物体的绝对大小”和“两点之间的绝对距离”的说法也无意义;我们必须说的只是两个大小的比例、两个距离的比例。

(把空间)几何化就是研究我们的仪器的性质,也就是研究固体的性质。但是仪器是不完善的,理想的仪器不存在,仪器每每需要改进,几何学需要修正。假定仪器是理想的,几何学是研究仪器所有具有的性质,只有借助几何学才能确定理想的仪器。

柏格森的绵延。只有使绵延空间化,成为可测量的东西,才能成为科学的对象。因此能够被测量的时间,本质上也是相对的。

世界的所有部分都是相互依赖的,天狼星无论多么遥远,毋庸置疑,它对发生在这个地球上的事件不可能绝对没有影响。因此,假如我们希望写出支配这个世界的微分方程,那么这些方程要么是不精确的,要么它们将依赖于整个世界的条件。不可能存在一个适合于地球的方程组、另一个适合于天狼星的方程组;必然只存在一个方程组,它将适用于整个宇宙。

但如果不坚持绝对的严格,距离过远引力微弱,方程也是可以分解的。

支配连续统的费希纳定律。我们能够设想这样一个感觉集合的连续链,它们中的每一个都无法与相接的一个区别开来,尽管链的两端却能够很容易的加以分辨。这将是一维的物理连续统。

形式逻辑无非是研究对所有分类都是共同的那些性质;三段论法的整个理论有效的必要条件,是采用的分类不可改变。

数的分类只有在语句的选择完成之后才能固定下来,而这种选择也只有在分类被确定之后才能完成,以至于无论分类还是选择永远也不能终止下来。不存在实无限。

集合被认为包含这样的对象,在这些对象定义中本身就要集合概念,造成一种循环论证。所有all和任何any之间存在混乱。罗素的“类型谱系”hierachy of types。

当我说所有的整数时,我意味着所有已经被发明出来的整数和所有将有一天能够被发明出来的整数。正是这个“能够”,就是无限。

实用主义认为类的知识不能导致认识所有的元,观众论,不能用有限数目的词来定义对象。区别于康托尔主义的实在论。

说埃尔米特,在实践上是观念论者,而在理论上是实在论者。存在着一个已知的实在,它在我们的外部,不依赖于我们;但是,我们关于它所能知道的一切都依赖于我们,于是这一切只不过是生成,是一种相继获得的层次。其余的东西是实在的,却是永远不可知的。

自然界无飞跃。运动系统中的状态,或者更一般的讲,宇宙的状态只取决于它紧挨着的前一个状态;自然界中的所有变化必然能够以连续的方式发生。

量子跃迁,无需通过中间状态,非1即0,因为密集而造成连续的假象。宇宙的状态跃迁,导致时间的不连续变化,时间原子atom of time。

伦理科学,描述、比较、解释,而非道德体系,不能替代道德。先验或是后验,科学的每一个成果都是决定论的胜利。而人类的心灵并非全是科学的,故永不会有科学的伦理,科学只能间接帮助伦理。

相关Tags:生活

猜你喜欢

精选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