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惨世界》读后感摘抄
《悲惨世界》是一本由雨果著作,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页数:11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悲惨世界》精选点评:
●小時候讀到的版本……其實已經完全忘光了OTZ
●第三次认真读《悲惨世界》,书是常读常新的。第一次读还小,主要看情节。喜欢把自己想象成故事中的人物,幻想自己像冉阿让一样抱着珂赛特穿梭于街巷中躲避沙威的追捕,或是像马吕斯一样隐匿在卢森堡公园阴暗的角落捕捉心上人眼中的光芒。第二次读主要想看书中关于革命的部分——从1793年的风云激荡到1832年的巴黎暴动——以资历史复习之用。虽然历史仍旧读得一知半解,冉阿让却成为我心中和萧峰并列的圣人形象。这次读是因为要看电影,就又读了一遍。这一次我尽力用我自己的心去贴近书中的人物,贴近他们的内心,去体会冉阿让的愤怒,去感知沙威的挣扎。有一种经典是会让人纠结不已的,因为没有人有罪却受尽磨难,怪谁呢?不怪任何人,又怪所有人。
●他安息了,尽管命运多舛, 他仍偷生,失去了他的天使他就丧生, 事情是自然而然地发生, 就如同夜幕降临,白日西沉。
●用着听的
●没有巴黎圣母院好看,巴黎圣母院我在少女上吊那段剧情初中看到撸了。小时候已经坏掉了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 lost in the valley of the night,it is the music of a people who are climbing to the light. For the wretched of the earth, there is a flame that never dies.Even the Darkest night will end and the sun will rise. 出身贫穷的冉阿让因为偷了一块面包给快要饿死的外甥,被捕入狱五年。又因四年逃狱十四次加刑十四年。熬过十九年的苦役,本应在1815年释放,监狱长阿威却判决冉阿让极度危险终身假释。没人记得他的名字,只知道他的编号是24601.
●在听
●人性的救赎。
●过于主旋律以及墨迹的文风,如果小时候看或许会觉得好,现在看只想吐槽~
《悲惨世界》读后感(一):有个问题
有个问题向大家求教,关于芳汀的女儿cosette的名字的意思。从名字上来看,有点类似英文cosset即宠溺宠爱的意思,这也与剧情相符,对不对啊?求解答。。。。。。。。。。。。。。。。。。。。。。。。。。。。。。。。。。。。。。。。。。。。。。。。。。。。。。。。。。。。。。。。。。。。。。。。。。。。。。。。。。。。。。。。。。。。。。。。
《悲惨世界》读后感(二):十年后的重读,不一样的世界
意外在知乎上看到悲惨世界的评论,重新阅读了十年前看的这本《悲惨世界》,除却当年对冉阿让之死的难过,这次有了更多的领悟,当每个人的人生经历和阅历不同的时候,再看这部名著就有了新的解读。没有卞福汝主教对冉阿让偷窃银烛台的宽容,就没有后面的许多故事。人生在世,多留一分善意,对陌生人多一分宽容和理解,也许这世界就少了许多罪恶。我想对我是最大的现实感悟。
《悲惨世界》读后感(三):读《悲惨世界》后有感
《悲惨世界》以主人公冉阿让的悲惨经历折射出时代动荡不安的现象,表现了作者维克多雨果对黑暗时代的憎恶。逆境,使光明的人坚强,同样也使黑暗的人露出爪牙。
其中的人物性格塑造很让人动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特色;每个人的出现都会推动剧情的发展或打磨主角的韧性,绝不会毫无意义。
环境描写过于累赘,但大体来说是很不错的长篇小说,值得推荐。
《悲惨世界》读后感(四):悲悯情怀
看完《悲惨世界》电影版再来读原作,觉得电影和原作都很 优秀。电影的戏剧性更强更直接,比如冉阿让在教堂决定洗心革面的一刻,电影很震撼。而原作更多有细腻的描写,转变的冉阿让有多不容易。冉阿让的纠结、矛盾和悲剧性,书里会直接。而珂赛特出嫁后冉阿让的孤独书里更震撼。雨果的悲悯情怀溢于全书,值得再读。不过,心里真的会很难过。
《悲惨世界》读后感(五):逻辑与良善
“无极是存在的。它就在那里。如果无极之中没有我,我就是它的止境;它也不成其为无极了;换句话说,它就是不存在的了。因此它必然有一个我。无极中的这个我,便是上帝。” 抱着下次要看悲惨世界歌剧、顺道能看电影的原动力开始读这本厚书,N多章节铺就主教的慈悲之后,被这句充满哲理的话打动。最大的善意难有但容易理解,不顺从善意的雄辩却值得称道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