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磊文学网

易经读后感100字

分类: 美文  时间: 2021-01-10 14:33:35  作者: 小磊文学网 

点击全文阅读

《易经》是一本由张爱玲著作,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35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易经》精选点评:

●三星理由同雷峰塔。

●林奕含是所有说像张爱玲的作家里,最接近的。无力处的冷笔,写到刻薄地方又是一撇嘴的委屈。爱玲一到去世都是一副装成凶狠刁钻的犊羊,只是世界辜负她。谁都辜负她。

●一别经年,张爱玲仍有把我吸进去的魔力。

●不如前书晦涩,亦不如前书惊心。

●张爱玲自传三部曲里,易经写得最好。雷峰塔是其次。小团圆则是后半部分写得好,前半部,几乎是易经和雷峰塔抽出来打乱的情节。

●爱情就像香烟,二十岁便可以抽,三十以后世故相称,二十岁之前可抽不得,除非是像表姐妹她们,什么也不能做,只能一心一意找丈夫。

●在火车上熬夜看完的,列车撞得哐哐响,老车厢里的洗手间污糟一团,就想起书里逃难和香港沦陷的时候,虽然差得十万八千里。这算是没了照片的对照记,在某些细节里反而更为诚实。相比之下,三毛的滚滚红尘不过是一厢情愿的臆想,我想她至多了解张之于胡的恋爱心境,而背后人世变迁的凄惶却未必。

●因译本的二转手,语言失去了些惯有的灵动刻薄,但仍有不少金句;整本书交织着她对母亲的爱恨纠结,她的人生就是这么一个小团圆的世界;后半本书简直就是倾城的源头啊。

●《雷峰塔》续集。凡是不愿随波逐流的人都要耐得住寂寞。张爱玲的悲剧正如她小说所言:“对于普世认为神圣的东西,她总直觉反感。”

●打从她小的时候,上海就给了她一切承诺。

《易经》读后感(一):落幕

承接《雷峰塔》,一口气读完《易经》,感觉两本书加在一起正好是《小团圆》的结合和再展开。

阅读字里行间的时候,仿佛尽是些琐碎无聊的日常小事,然而在当时那种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回味起来感觉另有不同。

最后,琵琶执意要回到上海,而为了获取两张船票所采取的方式不得不说勇气可嘉。即使上海已陷入了沦陷,毕竟那是自己真正的家。

《易经》读后感(二):对自己的警醒

因为想赶紧看所谓首本中文正版的<百年孤独>,连着两夜看完了这本,首先感慨译者相当深厚的功底,居然语言都能像极了张爱玲。书的内容仿佛是以前张的许多小说和散文情节拼贴到同一个主角身上,当然这是自传体式小说,看完也不禁惆怅,张也挺悲哀的,一辈子反复炒着自己经历的那些事情——当然这对于一般人而言也够传奇了——还是觉得人不能这么狭隘局促。

也算是对自己的一个警醒吧

《易经》读后感(三):旁观者

她就像一个“冷血”的旁观者,用一双敏锐的眼睛看着冷暖的人间,外界的热闹,自怨自哀的生活总是用着让人心疼的理智来解读,儿时的回忆成了她理解生活的标准。“我不会因此而不爱我的爸爸,因为我根本没爱过他”,决绝,冷到冰点。

有人说她无情,国难当头还在喋喋不休地说着自己无关紧要的事,怎么样的人才可以称之为“无情”?无情的人应该是自私的。可就是这么个无情的人在她下船再次踏上上海的时候,也想不到有个胡兰成已经在等着她了,就是这么个无情冷静的人也想到之后会爱上他吧

《易经》读后感(四):哎呀,真是什么都出

翻译来翻译去,还有味儿么?或者说味儿足么?许多中国人写的英文著作都不是自己翻译的?为什么会这样?好比辜鸿铭的,林语堂的。

有人说自己翻译自己的是做重复工作,但这恐怕不是主因。把自己的母语作品介绍出去,是介绍而已。

前久一个香港学者给我讲了几个新的学术腐败,说现在出现一种趋势,就是抄袭不再是直接扒稿子,而是走翻译路数。比如香港的学生,找来大陆的论文翻译,而大陆的相反。折腾来折腾去,许多东西都发生了变化,创新从何谈起。

今天再看到这么一个翻译,哎呀。。。不知从何说起了。

《易经》读后感(五):她只有他们可以依赖。

躺床上看张爱玲的《易经》

写她在香港遇见轰炸,埋头读一本十七世纪的小说,希望自己能在死前读完。

之前在她的文章里见过,那本小说是《孽海花》,有段情节,写的是她的祖父和祖母相遇的故事。

那一刻我突然无比心疼她,她一个人在香港,遇见战争,逃离了父亲,亏欠着母亲,不知道自己从炸弹底下死里逃生之后该告诉谁,我刚刚差点被炸死了。

只能埋头看一本小说,只因为书里她的祖父祖母,她从没见过他们,可那时候,她只有他们可以依赖。

他们的血液静静地躺在她的血管里,是她在这个世界感受到的最大温暖。

相关Tags:人生孤独生活

猜你喜欢

精选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