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磊文学网

东榔头读后感精选10篇

分类: 美文  时间: 2021-01-10 15:01:12  作者: 小磊文学网 

点击全文阅读

《东榔头》是一本由杨葵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1.00元,页数:2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东榔头》读后感(一):沸腾的生活,潮水一般

看杨葵的《东榔头》,很喜欢这些文字,字里行间都是生活的气息,点点滴滴的生活琐事,有些是我成长中见识过的,有些是那个我不曾经历的年代的。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乱七八糟,混乱不堪的生活真相。如果介意,这就是烦恼,如果不介意,这就是沸腾的生活,潮水一般,浪涛相继,生生不息。

《东榔头》读后感(二):轻松的生活,轻松的读书

如果说世界很严酷,那只有我们自己去寻找轻松了。

作者在《过得去》、《百家姓》后,又出版了这两本随笔,继续保持他轻松自在的笔调。

随笔看起来随意,实则颇见功力,表面上兴手拈来,实则往往以小搏大。首先,需要有一定生活阅历,这才有得写、有得谈,若生活乏味,那还写、谈什么;其次,要有一定的见识,这才有得取舍,毕竟它不是事无巨细的流水账;第三,要有一定的文采,这才让他人有得读。

此几点,杨先生基本都有了,所以才有了我们喜欢的写他身边的仿佛也是我们身边的这些随笔集。

《东榔头》读后感(三):写篇短点的

上班的时候,特别空,网上买了一堆书,这本体积最小,偷懒想先上手,而且固定模式思维的缘故吧,觉得应该先看《东》再看《西》。

不知道看了几页还是几篇的时候,开始觉得有趣,又再看了几页或者几篇的时候,觉得舒服,继续又看了几页几篇之后,突然不想看了。

这本书在上班的时候看简直是浪费。我先描述个场景。在阳台上晒着暖暖的太阳,藤椅配蒲团也罢,布艺柔软舒适沙发也罢,就是个木头或者塑料小板凳,也应景。弄壶自己喜欢的茶,我觉得应该搁壶锡兰红茶,别人弄壶绿茶白茶乌龙茶什么的都挺好,特别懒的靠在那儿,看上两页,想上一会儿,回忆点儿什么,眯上几分钟,然后再被勾引着看下一篇。脚边要是有个比我还懒的猫阿狗的,这时候再踹上一脚,它要是连看都懒得看我一眼,这个调调就出来了。

想想这个画面,再看看上班的这个环境,好好的把书装进包里带回家,给它划分类别:这不是上班时候实在无聊打发时间的一本书。

《东榔头》读后感(四):生活 柴米油盐酱醋茶

最近几年很少能够看到这样纯粹的书了,书的封面很简单,白纸黑字的感觉,淳朴,没有半点杂质。书没有腰带,没有推荐,如果说按照杨葵先生的名声,找几个知名人士写几句推荐或者是在腰带上写上比较醒目的话语还是有这个权威的,但是他没有。他选择了最干净的纸,最安静的字去写自己心里的那些话。我很喜欢这样的书籍,没有杂质,感觉可能是和职业有关系,本身杨葵先生就是做编辑的。

现在长春的外面下着大雪,那雪真大,好像近期没有下过那么大的雪了,这本书很适合这样的天气来读,最好泡上一壶好茶。读书就好像与杨葵先生谈心一样,他正在给我讲述他的生活,他的故事,他的心里话。他应该是老北京人,心里对北京城还是有着情节的,还记得他在里面说他的一位朋友曾经写过一句这样的话,下雪了,北京变成了北平,这句话是怀念也是喜欢。与杨葵先生有几个共同点,都是编辑出身,都爱读书,都喜欢喝茶,身边都有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虽然没有先生那样的成功,但是心情是一样的。

以前的时候总是感觉生活有的时候有点乱,有点杂,或者说让一些人说成有些闲散吧,读书喝茶,这是平时都要做的事情,却被一些人说成了享乐,说成了不务正业。平时读书也偶尔被父亲说是看闲书,虽然父亲也爱书,但是他感觉我这个年纪最好就是多读一些专业的书籍吧。学习对于父辈人来说是永无止境的,他也是希望我能够变得更加的优秀。看先生的书有种找到理解自己人的感觉了,喝茶读书只是生活的一部分,我也为身边有这样的朋友而感觉高兴。

我挺喜欢现在的生活,和朋友们读读书,偶尔品品茶,周末的时候朋友们都带着自己的好茶去一朋友家里,我偶尔会做点茶点或者顺手去花式买一束花就过去了。读书也是这样,这本书就是朋友的,她说刚刚看了一个开头就感觉这本书是我的菜,这也算是一知己了。再也不会怀疑自己了,挺好的,一切都挺好的。从前半部分也能够看出杨葵先生对吃也有自己的想法,我对吃感觉还好,平时一日三餐也有自己的打算,会做一些家常便饭。我认为吃是艺术,不只是为了生存的吃下去吧。我热爱着自己的生活,柴米油盐酱醋茶。

《东榔头》读后感(五):《东榔头》榔头之下过日子

最初选择读这本随笔倒并不是冲着本书的作者名气而去的,实际上我更是因为i如此古灵精怪的书名而翻开了本书的封面。看了自序,我才对作者如此自谦之下而著的作品《东榔头》,《西棒槌》有了深刻的认识。

原来所谓的榔头棒槌只是个比喻。文章的内容体现了杂,所以便信手拈来般地命名了东榔头,西棒槌。寓意此书处处是说哪里就点到那里的意义所在。而在《东榔头》这本书中集中讲述的是过日子的内容。

尽管作者自谦地认为自己的作品有点杂乱,但是透过书中的文字,我们却可以发现一番别有洞天般的感悟。的确,生活虽然杂乱无章,但是假如我们认真去研读的话,所谓的生活其实更充满了生机与盎然。

作为随笔,里面有很多个小小的片段组合。尽管都是些看似生活中最为平淡异常的小场景,我们读者却可以跟随着作者的笔端去一窥内中的深奥端倪。全书将生活的内容分割成了四大专辑。短短地随笔中揭示着我们平时生活中为人处事的最为浅显的道理。虽然浅显,但是我们并不一定轻易可以去发现;虽然朴实,但是我们并不一定不为之而动容;虽然简单,但是我们并不一定会无视它们中的美。其实生活中就是如此于你我。看似平淡的日子却因为人们的关注而波澜壮阔;看似朴实的岁月却因为人们的注重而突兀显然。原本我们或许并不知晓,但是此书却是在一种最为不引人瞩目的手段之下讲述着人们生活中的道理和真谛所在。类似于第一辑中着眼于吃的生活内容;类似于第二辑中着眼于人们的休闲和文化的;类似于第三辑中着眼于生活中回忆的;类似于第四辑中关于生活中节日的等等。

原来生活也可以如此丰富多彩;原来生活也可以有如此说不尽的话题所在。响当当的榔头之下,我们在见识着作者独到见地之下的过日子话题;生动真实的内容之下,我们在欣赏着最为朴实无华的过日子真谛。其实过日子就是有着如此生生不息的内容;其实果日就是有着如此说不尽的话题所在。静下心来,我们也来品味下自己曾经走过的日子。潜身心地回味中,我们也会感到生活真相之下话题的繁多。但是,关键的关键还在于我们自我的眼光到底是如何对待自己的生活。

《东榔头》读后感(六):还原生活本色

刚收到《东榔头》《西棒槌》的时候,心里大大的诧异了一回。实在是和书打交道久了,看惯了五颜六色,花花绿绿的封面,有的还要加上耀眼的腰封,写上权威推荐人的名字,获过的奖项等等,等等,唯恐不能引人注目。可这两本书倒好,不仅没有腰封,封面上没有多余的文字,就连颜色也保留了纸张的本色,是那种淡淡的灰色,上面甚至还能看出草的纤维来。正中竖排写了作者杨葵的名字,名字下面是红色的小圆圈,空几格是毛笔字写的“东榔头”“西棒槌”的书名,对于作者的简介也是寥寥数语,只交代了出生年月,主业编辑,业余写作, 著作也只写了三本书的名字,仅此而已,一种莫名的好感从摸到本色的纸张开始就油然而生。

本色或许是《东榔头》这本书最大的特点。

语言本色。作者身为一个资深编辑,博览全书,肚子里的墨水不可谓不多,但从头看到尾,每一篇文章里都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引经据典的掉书袋,就那么娓娓道来,像面对面跟你聊天一样。看书的时候因为没有了那种板起面孔的一本正经,所以心情是放松和愉悦的,那种自然流露出的乐观和幽默,常常会让人情不自禁地笑出声来。那种幽默不是那种咯吱你的勉强,不是那种俗气的包袱,却是那种骨子里的优雅,所以看起来很是舒服。

故事本色。作者在自序里说,这本书是写生活的,里面零七碎八,包含了很多生活中的小事。那些事因为发生在自己身上,带有浓郁的个人色彩,但也因此有着作者自己的烙印,显出时间的本色。比如,地道的北京小吃,比如流传在北京的故事,比如三里屯的变迁,比如在异国他乡的见闻,没有轰轰烈烈的大事,却有滴水见阳光的效果。平凡的人太多,能参与多少大事呢?平凡的小事却也印证着历史的变迁,是本色的沧海桑田。

思想本色。一件件事,一个个人,说了,写了,自然是有作者自己的感受,但你很难从中找到上纲上线的句子,既不拔高也不降低,跟着自己的感觉走,不矫揉造作,无病呻吟,也不口号取胜,深深浅浅的都是自己对生活的感悟。亲情、友情、爱情,人的七情六欲都有谈及,但是那种客观的表述,是一种本色的表达。

其实,生活的本色是真实,做人、写书也是如此,唯有真实才能吸引人、感动人。这大概是我读这本书最大的感触吧。

《东榔头》读后感(七):还原生活本色

还原生活本色

刚收到《东榔头》《西棒槌》的时候,心里大大的诧异了一回。实在是和书打交道久了,看惯了五颜六色,花花绿绿的封面,有的还要加上耀眼的腰封,写上权威推荐人的名字,获过的奖项等等,等等,唯恐不能引人注目。可这两本书倒好,不仅没有腰封,封面上没有多余的文字,就连颜色也保留了纸张的本色,是那种淡淡的灰色,上面甚至还能看出草的纤维来。正中竖排写了作者杨葵的名字,名字下面是红色的小圆圈,空几格是毛笔字写的“东榔头”“西棒槌”的书名,对于作者的简介也是寥寥数语,只交代了出生年月,主业编辑,业余写作, 著作也只写了三本书的名字,仅此而已,一种莫名的好感从摸到本色的纸张开始就油然而生。

本色或许是《东榔头》这本书最大的特点。

语言本色。作者身为一个资深编辑,博览全书,肚子里的墨水不可谓不多,但从头看到尾,每一篇文章里都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引经据典的掉书袋,就那么娓娓道来,像面对面跟你聊天一样。看书的时候因为没有了那种板起面孔的一本正经,所以心情是放松和愉悦的,那种自然流露出的乐观和幽默,常常会让人情不自禁地笑出声来。那种幽默不是那种咯吱你的勉强,不是那种俗气的包袱,却是那种骨子里的优雅,所以看起来很是舒服。

故事本色。作者在自序里说,这本书是写生活的,里面零七碎八,包含了很多生活中的小事。那些事因为发生在自己身上,带有浓郁的个人色彩,但也因此有着作者自己的烙印,显出时间的本色。比如,地道的北京小吃,比如流传在北京的故事,比如三里屯的变迁,比如在异国他乡的见闻,没有轰轰烈烈的大事,却有滴水见阳光的效果。平凡的人太多,能参与多少大事呢?平凡的小事却也印证着历史的变迁,是本色的沧海桑田。

思想本色。一件件事,一个个人,说了,写了,自然是有作者自己的感受,但你很难从中找到上纲上线的句子,既不拔高也不降低,跟着自己的感觉走,不矫揉造作,无病呻吟,也不口号取胜,深深浅浅的都是自己对生活的感悟。亲情、友情、爱情,人的七情六欲都有谈及,但是那种客观的表述,是一种本色的表达。

其实,生活的本色是真实,做人、写书也是如此,唯有真实才能吸引人、感动人。这大概是我读这本书最大的感触吧。

《东榔头》读后感(八):有关文艺的一个判敛法

最近很喜欢看些絮絮叨叨散漫自然的文字。

在图书馆找到了这么本书,开本刚好,封面干净,看得喜欢,便抽出来翻翻,结果没十分钟就受不了收拾书包奔向食堂去了——将近四分之一的部分都在谈吃,真叫我辈大中午头饿着肚子寻找精神食粮的人情何以堪呐!

用时兴的分类而言,作者大约算是个文青,笔下的文字有普通的,也不乏看上去“第三类”的,但我觉得这样能文能二的才是真正的文艺,呃,中年。

想起以前看得一篇文章,讲某个时代的法国。当时的小青年都追求文学啊理想啊恨不得让天下人都知道自己有多文艺。结果呢?过了二十年,当初的文艺小青年都变成发福肥胖的大叔,秃着顶儿,夹着公文包,为了生计蝇营狗苟。对比这位从青年文艺到中年,目测还要继续文艺到老年的作者,觉得真是有趣。

作者聊“垃圾短信”的时候说,“这些垃圾说到底就是特别蠢还要抖机灵。”同样可以类比当下的各式小清新,说是抖机灵到不大合适,但终归脱不了“刻意”两个字。现在遍地的文艺青年,二十年后大约也有一多半会步他们法国前辈的后尘,变得市侩,为了一两毛的菜钱吵个不停——说到底,还是败在了“刻意”上。

其实文艺不是什么坏事,忽然心有所感,通个宵翘个课写文章什么的也算是颇有意义的事情。况且所谓文艺多半也就起自“刻意”,浮华不知所云的文字啊,不知从哪里冒出来的清愁啊,都是从这种东西里混出来的。但沉溺于此就不好了,看到下雨非得忧郁,看到春天就得伤春,没事儿就从脑子里检索点不知所云的词句组合组合,顺带加点火星文什么的,人生除了情就是情——一好端端的人活活长成了搜索引擎,丫的还是百度,这不是长残了嘛。活着,就是要自然点。没必要非得活得多么诗意多么浪漫多么文艺多么昂扬多么奋斗,活得不刻意就好,活得不做作就好,活得自在洒脱达观就好。

呃,扯远了。倘若脱不了“刻意”,便永远只是“伪文青”,早晚是要输给世俗的鸡零狗碎的;相反,超脱了“刻意”,就像作者,那鸡零狗碎也可以变得文艺。

所以说呢,看一个人文不文艺,大可等一等,且看这厮到了中年是个什么摸样,市侩还是依旧自然富有情怀。

一直很喜欢史铁生先生的一段话,附在这里吧,

“希望未来的写作是所有人的一期假日,原不必弄那么多技巧,几十亿种自由坦荡的声音是无论什么技巧也无法比拟的真实、深刻、新鲜。我希望写作是一块梦境般自由的时间,有限的技巧在那儿死去,无限的心思从那儿流露无限的欣赏角度在那儿生长。当然当然,良辰一过我们还得及时醒来,去种地,去打铁,上下班的路上要遵守交通规则。”

好似书评写跑题了....大半夜的写东西果然不靠谱......算了,就这样吧。最后恶趣味的把“有关键情节透露”给勾上!

《东榔头》读后感(九):当榔头遭遇棒槌(榔头篇)

(本是一篇长文,现拆散了发这里,有榔头篇,有棒槌篇,还有我自个人拉啦撒撒的外篇,逗你一乐。)

杨葵先生是知名的出版人,编辑曾是正职,圈内口碑很好。文章是偶尔为之,多是有感而发,有事才记,题材分两类,生活和读书。按他自己的话说,前几十年就做了两件事儿,过日子,阅读。此话看似云淡风轻,却需要足够的生活阅历和体悟。懂得生活,并能按自己意愿生活,就是幸福,杨先生就是例子。

这套书按主题分成两本,都是随笔集,《东榔头》和《西棒槌》,名称取自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俗语。虽有自嘲的意味,倒也熨帖别致。《东榔头》关于生活,也即作者说的过日子。《西棒槌》关于阅读,书人书事,读后有话要说,有独立的思考。他偏爱随笔这一体裁,因为随笔是文学的垂钓者,是沉思者,负担得起来对阅读和生活的某次突袭。

# 榔头篇:过日子的哲学 #

读书亦读人,尤其是读一个人的随笔和散文,可摸到其为人风骨。但凡带有纪实色彩的文章,作者的性格会不由自主地显现出来。除非城府极深者,故意藏匿,不以真面目见人,此等恶劣的文人历史上也不少。一个人的生活随笔,吃喝拉撒,再加一个游,泄露一个人的志趣和生活哲学。

在《东榔头》里,杨葵说,东奔西走,乱七八糟,混乱不堪,这也许就是所谓生活的真相。如果你介意,它就全是烦恼;如果不介意,它就是沸腾的生活,海潮一般,浪涛相继,生生不息。这就是作者的生活哲学。是烦恼还是生活,全在于你介意不介意。但介不介意,根本在于你对世界的欲望,以及欲望的程度。欲望凶猛,渴求凛冽,还说不介意,就假了。如果人到中年,人生过半,已然如此,说不介意,还让人信服。至于杨葵是否介意,得从文中去寻找蛛丝马迹。

过日子这事儿,在杨葵的笔下,首当其冲的便是吃。他也不惜摆出吃货的架势,头一篇《她不在,我去吃》,就写了他当“偷吃者”的经历,把一个爱吃面食的吃客形象,推到了读者跟前。文章说他自己极爱吃面,但爱人吃米,平时在家迁就老婆,馋得口水直嗒啦。只待老婆大人独自外出,立即东奔西突去寻面馆,使劲解馋,不吃得肚圆不罢休,十足一个偷吃者。看一个人对吃的态度,可知其为人成色如何。杨葵说,关于吃的精贵者,莫过于朝夕相处的女人系上围裙,下厨煮饭,箪食瓢饮,只属于你们二人,朴素中见深情厚谊,是为真的生活。其余胡吃海塞,即使山猛海鲜,饭局连连,精和贵都不过是个形式。

如果说吃,文字还属粗放式,那谈北京生活的文字就要雅致得多,很有小品文的质地,尤其是长文《冬时杂咏》,讲北京节气的故事,有些许知堂老人的神韵。其余诸如茶道、寺庙、冬天、雪、断想、春天等关键词,多与北京有关。毕竟作者根在北京,如数家珍。再有就是回忆小时候随父亲下乡度过的小县城,都是那弹指一挥间的故事,包括作者的大学故事,多少都有怀旧的痕迹。

归于平静,是四十多岁中年人的生活哲学,还是那句话,放松,直面一切,不忧不惧,笑看年夜将至,看它冬去春来。与消极无关,与颓废无关,与不上进无关,当然,也与热血有点远,这也是不再年轻的代价,但真实坦荡。杨葵的性格也在文字中流露很多,内心有着文人气质,率性,认旧,朋友多,关键是豁达,像他自己所说,以前的介意再不堪,也无悔,现在的不介意,也还做到彻底,正是努力的方向。

刊于《东莞时报》20120226版。

《东榔头》读后感(十):《东榔头》《西棒槌》:给琐碎日子加个相框

郭玥

“闲读书,读闲书”曾是很多读书人的梦想,杨葵用自己的新书把它们落成了现实。这两本分别叫《东榔头》、《西棒槌》的随笔集,薄薄的,小开本,拿在手里十分舒服,大点的口袋就装得下,读的时候,仿佛时间都缓慢、闲散了下来。

《东榔头》写的是老北京的生活琐事,所谓“生活不就是这样么”。书中,他谈吃、谈住、谈生病,聊酒、聊天气、聊北京,就是不谈成功和理想,也不正面围攻现实生活,而是对生活的细节进行一连串地触碰、尝试和努力。说吃就说吃,从吃螃蟹说到吃松茸,从十几个小时熬得粥说到爱人给拌的水果沙拉,说这素食者也能分三类;聊酒就聊酒,为啥古代人大口喝酒、大口吃肉也不见暴饮暴食?聊工作就聊点儿新鲜的,他一朋友的工作是倒腾挂历,就从10月份开始,干仨月活儿,够养活一年……

《西棒槌》是写杨葵这些年的读书经历,所谓“闲读书,读闲书”。读起来容易得很,像个老友在身边絮叨,像扑面的三月春风,亲切、柔和、舒服、没负担。《西棒槌》则把过他眼的书里里外外吐槽一遍,连包书皮儿都没落下。粗心的读者要问,这都哪儿挨哪儿啊,细心的读者就发现,这才叫生活。

杨葵说这几十年就干了两件事——“阅读”和“过日子”。过着过着,他把日子过成了镶着金边相框的彩色照片,那些细小而琐碎的快乐,正是照片中最柔软、最动人的部分。忽然想起胡兰成予张爱玲的那句话,但求现世安稳,岁月静好。生活的心意从来都不是形式上,老瓶装新酒也不对,最好是连酒都不装,只剩一个空瓶子在,还原生活本来的样子,漫怀虚无,最好。

字里行间看得出,杨葵是真实的,喜欢让文字只用来表达心声,让生命无所畏惧。文字可以不华丽,但一定要情真意切,发生的事儿可以不轰烈,但一定要实实在在;他也是“任性”的,喜欢在想写的时候写,写想写的而非别人交待的,虽然很任性,但是却愿意这样宠着自己。书中有一篇文就直接提到,他不喜欢把文字变得功利,更不想让它演变成一种任务。

书给人的感觉是淡淡的,连封面都是淡淡的灰色和暗白色,仿佛收获后的麦田,没有了金黄的颜色,只隐约留下一丝劳作后的温馨和倦怠,这恰恰印证了作者本人质感的生活。凡事一旦刻意起来,就将落入“窠臼”。生活,哪来的那么多齐整,那么多完美,拉拉杂杂、乱七八糟才是生活的真相,人生的乐趣,不就在这小小琐碎、小小抱怨、小小放纵里面么?

想到这里,我终于在过分健康、正常、阳光明媚的气氛里,在那些高呼着“爱”和“梦想”的桥段前败下阵来,偷偷抱着《东榔头》和《西棒槌》逃跑——我也需要商场的打折大促销,也需要吃火锅抢座位的嘛。

文章已刊发于3月16日《京华时报》。

相关Tags:人生怀念快乐生活幸福

猜你喜欢

精选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