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计花间住》读后感10篇
《无计花间住》是一本由扬之水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3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无计花间住》读后感(一):一本有分量的书
扬之水女史笔下的著述每一本都沉甸甸的,近几年的名物考证系列更证实了其扎实的功力。这本小书是十几年前的旧作,拿来与朋友们凑趣,看似休闲,读起来并不休闲哦!年轻人慎买。
《无计花间住》读后感(二):放眼大陆,比肩者几乎无人。
看完扬之水的《无计花间住》,对此君彻底拜服。窃以为当初读书趣文丛的《脂麻通鉴》还未如此服倒。杨先生不仅文字格调高洁,而且考据的根基扎实,更赞的是其人的通灵润泽。如今的大陆学人比肩者能有几何?意下,准备读杨先生的《梵澄先生》,再读《奢华之色》等等。
风靡一时的董桥,怕也不能与之媲美。扬之文多读全无腻烦之感,亦无端着装着之嫌。
《无计花间住》读后感(三):难读
第一次读扬之水,感觉进了一个大坑,俞晓群先生对她赞赏有加,抱着试试看的态度买了这本《无计花间住》,从第一页开始,就是一种折磨。
太难读了,生僻字一堆接着一堆,读着读着就稀里糊涂,忙不迭的查字典,看意思,最后就跟不上了。不过,由此,确实认识了一批生僻字,这种自我折磨的过程也是淬火的过程,先把生僻字注释上,然后重新再读,或许,会轻松一些。希望自己能够坚持住。
《无计花间住》读后感(四):累人,但是充实的过程。
这本书很美,悦目且美好的触感,小小一本,捧在手里,心情都不由得好了起来。然而读这本书得过程,确然是不轻松的。
先生语言精练,这本也是不给普通读者的通俗读物,似我这样好读书不求甚解的人,读着读着,就觉得该去翻翻字典了,查查这个字那个字到底怎么读,什么意思。若是10年前,这书也就束之高阁了,那时总是懒的。而现在做完这些,回味回味先生是怎么说的怎么评的,竟像是回到了中学时光,想把自己填填满的充实感伴随了我的整个阅读过程。
因着这样的阅读过程,升起对扬之水先生沉心于学术的深深敬敬佩, 亦羡慕着先生埋首于群书于其中有所得——我以为那是常人通常不能抵达之地——之时刻的喜乐!
《无计花间住》读后感(五):很自我的文字
本以为这么薄薄的一本书很快就能读完,结果事实证明我大错特错。里面有对词的考究与鉴赏,有对瓷器与古画的研究。后来查了一下作者,才知道原来是致力于考古及文学研究的才女……
总觉得这样一本书写的很是自我,并非是给想浅浅的了解一下便罢了的人读的。我看书总是喜欢看前言,这样就能够基本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可这本书翻开了竟发现没有前言,于是只好硬着头皮往下翻。觉得里面更多的内容更似乎是作者看到某首词或是读过某本书后记下的一些感想,以及一些疑惑与分析,这些书也是我们通常读不到的。而集结成册似乎并非想带个人某些启发,仿佛是你看过之后倘若觉得与我所想契合便是知己,倘若不同,也作罢,因为词毕竟是一件自我的事情,无论是写还是读。
为了读这薄薄的小册子,将中国文学史,宋词清词集都翻了出来,重新了解了一下词的兴衰过程,更是对其中提到的一些词家多番了解。由于作者在提到人的时候总是会略去大名,直接称其号,更是给无知的我又增添了一份苦恼……
我只能说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是其本身的价值,而是为了读它我需要做的准备,这一本书涉猎范围太广,解析又并不精细,只是随手抛出一个东西便了结了,只好自己去找资料完善,因而其衍生价值便高了些,所获的东西都在这查找的过程中了,当真正能将这本书贯通后,想必已经为自己加码了不少……
《无计花间住》读后感(六):文物相依温情长
久仰扬之水之大名,想得寻来一睹为快,苦恨囊中羞涩,每每望而却步。前几天在图书馆匆匆瞥见两本,也就借来寻思一回。此书装帧质实,硬封红裹,参合彩页,印制精美,无怪价格高悬,不与人亲。作者出入文物故实,依类裂制三部:第一部分曰“无计花间住”,纵谈《花间集》后词人意态情绪,不唯有词家作手吴文英、周邦彦、朱彝尊等,便是庄莲珮、虹屏及近代女词人吕碧城这样不闻常人耳目的人物也自一一剖划了。文章题目题作“墙外见花寻路转”、“彩笺难续笙歌梦”、“添几点、豆花雨”,斟酌损益,直如诗词,牵连摄取,极其工妙。据其后记,这是在琉璃厂古旧书部淘的书册,读之有得,辄作记录,锱铢积累,乃至于此。作者文笔工稳,见闻博洽,所以发明旨意,犁取是非,皆能尽其所长,知其不足。这类文字,较之董桥郑逸梅则显清丽,比之施蛰存胡文辉则显绵长,只是有时也不免女士气发作,强作解人,稍嫌甜腻。第二部分曰“有美一人”,概是两篇诗文名物互证的论文。《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是一篇讲述装饰纹样的传播史的文字。诗句“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惜花春起早”、“爱月夜眠迟”,为瓷器、造金饰,由诗歌到图画、由省题诗到美人图的一段历程。《有美一人》,讲述历代美人图的演变历史,横截竖取,包揽各代,真是好大一篇文字,而又作得摇曳生姿。这两篇是作者的本色当行,真能随手拈来都是功夫,我对这个一向佩服得紧,因为非有大心力者不可得也。沈从文的服饰研究和巫鸿的美术探讨,都能给人这样的宽慰(虽然她在一个注释里,暗暗谑了一下巫鸿在《重屏》中对美人图的解读)。第三部分曰“采蓝集”,是一束读词短札,专攻周邦彦清真,温庭筠飞卿,而以前者为重。不避讳地说,这一部分倒是最让我不满足,作者对词中的故实,都能抉袂清楚,这是很见水平的,但是文本细读,怀抱同情之理解而与古人同一处境,就觉隔了一层,比之田晓菲女士的解读萧梁文学,毕竟略逊一筹。
《无计花间住》读后感(七):以貌取书
到手两本书。
扬之水的《无计花间住》和胡洪侠的《微书话》。
这两个人都不熟,也没有从来看过他们的书。之所以买这两本,只有一个原因:它们长得太美啦!
装帧,纸张都精美非常。书皮据说是黄鼠狼皮。到手之后,闻之,抚之,果然很有点那个意思。于是就很满足。还没有开始看书的内容,就满足了。拿出我的裁纸刀书签夹在书页里,卡在书脊上,哎呀,真美!
这样浮夸的习惯,实在是董桥带坏我的。想起当年在香港二楼书店淘到他的牛津版《绝色》,翻都没有翻就揣走了。96大洋啊,那时候还在读书收入为0啊!不掩饰,就是被它的美色迷倒了。而且瞬间非常羡慕香港人——居然随时都可以买到这么美的书!
后来把《绝色》看完了,并不好看。
但是穿得美美的小清新的带着它去排大讲堂北京奥运开幕式的票的时候觉得,票价全部值回叻!——哇塞,真是倍儿有面子呀!这小姑娘怎么这么美,这么文艺得一塌糊涂呀?!哎哟喂~~(好吧,我承认,这种行为赤裸裸地就是很虚荣+很自恋,行了吧?哼唧的)
终于有一天发现大陆也可以买到这么美的书的时候还是董桥的,《今朝风日好》。
小开本,装帧清爽精美,淡淡的褐色仿皮书面,压暗纹,董桥亲自设计的小小藏书票。小小一册恰有风韵。书的内容也好。真是完美了。由于它的出现,很长一段时间不再羡慕香港人了——《今朝风日好》的牛津港版可不如大陆版,暗暗的绿色,总有点灰头土脸的意思,而绿底上的镶金框就总有些金镶玉的俗气,意趣差远了呀么嘿!
可正当暖暖我志得意满,翘首以盼觉得:“哇塞,盛世开元来了啊!!”的时候却发现:哎哟,到此为止了。后来的《记得》和《青玉案》都差太远了,稀里哗啦的布面褶皱,奇怪的金属色,不知所云。纸张也很一般。在干什么呢?真是让人黯然神伤。
《无计花间住》和《微书话》总算捞回点盼头。虽不如《今朝风日好》的意趣精致。但这做工和用料实在是很有诚意的。
暖暖表示很有心情看这两本书。而且,即使很难看,暖暖也开心。
毕竟,对于美女和帅哥,暖暖从来都是存着异常宽容的态度的——他们当然应该有特权。
《无计花间住》读后感(八):乱花飞过秋千去
说起词,大家都不陌生,从唐、五代发端,到宋代盛极一时,明以后没落,清又中兴。这就是极简词史。说到风格,婉约与豪放,是讨论最多的两个术语。说到代表词人,上有南唐后主李煜,盛有苏轼、柳永、李清照,末有朱彝尊、纳兰容若。说到流派,花间派是绕不过去的绝代风华。
自《花间集》问世以来,“花间”二字几乎成了词的代名词,随着历代词家的诞生,与词有关的选集和评论著作也数不胜数。最有名的莫过于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花间集》和《人间词话》是词选和词评的两座高峰。《无计花间住》正是一本关于近代词书的书,是扬之水先生在阅读和学习近代名家选编、点校之词书时写下的书评及心得。
《无计花间住》是扬之水先生关于近代词书的书评散文集,也是她赏析经典词作的文集。全书分为三部分:一、《无计花间住》,共计12篇,主要表明词学批评的态度和基本观点,间以对他人词书的批评;二、《有美一人》,共计两篇,两篇文章横跨诗词文学、瓷器、绘画、雕刻、名物服饰、考古等多个领域,揭示了文化基因的传播和演变规律。名物研究乃作者近17年来主要研究领域,也是全书最新写就的内容,与另外两章内容略有关联;三、《采蓝集》,共计21篇,是为21首精彩却不为常人所知的名家词作的赏析。
读书当如扬之水,且读且辩且思过
词令之事,向来有婉约与豪放、正声与变调的讨论,扬之水却说,婉约与豪放的讨论,实在很累,在宋人那里,是没有这种标签的。
在古代的礼教里,中庸是最重要的一条守则,即做任何事情都要有节有度,不能过。在这些礼仪道德的限制下,诗文仅仅是应和酬唱和换取功名的工具,无法承载真实的性情。而词的出现,给了文人一个情感宣泄的出口。词是二八女郎轻吟浅唱、供人娱乐的一种文体,因能表现丰富细腻的情感而被文人所钟爱。情是词最重要的元素,情感即词的性格,注入什么样的情感,词就会有什么样的格调。所谓婉约与豪放,不就类似于人性格分类的内向与外向么,虽有不同,但无高低。
《无计花间住》不过是扬之水学词时的读书笔记,却能够有自己独到的想法和见解,不唯书,不唯权威。
读扬之水的文章,尤其惊叹其考证的功力,不仅注释丰富确凿,行文间也常常旁征博引。在分析用典、出处时,常常一连引用数个旁证,最后推出结论,让人不服不行。这或许也是她在读书时养成的好习惯。
跨界碰撞出来的精彩
扬之水被称为“京城三大才女”以及“《读书》四大金钗”之一,她在《读书》杂志做了十年的编辑,后来研究了二十年文物考古。她用考古学的成果来研究文学作品,对中国古代诗歌中的名物或物象有精彩的阐释,文学与考古,碰撞出了美妙的火花。
文学艺术离不开现实生活。文学作品中往往会提到许多实物名称,但这是实物到底是什么,有什么用,对我们认识古代社会结构和世俗生活有怎样的帮助?扬之水许多研究都在文学和考古两者之间转换,让我们获得新的视角,去了解古代的社会文化与生活,也让诗歌文学变得更贴近生活,更容易理解了。
《无计花间住》这本书里选了两篇扬之水的考证文章,其中《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一个装饰纹样的传播史》一篇,梳理了唐代不太知名的诗人于良史《春山月夜》中的一联“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从诗歌、到图画,从省题诗到美人图,从文字到装饰图样,从民间到宫廷,主题未变,表达形式和意境百转千回,逐渐丰富、组合、固化,成为一组固定意象和文化潜意识的历史流变。扬之水将不同领域看到的蛛丝马迹联系起来,总结规律,发现特点,视角独特,观点新颖,读来非常精彩。她的研究方式及风格可见一斑。
“花间”无复旧时春
书中扬之水说道:“‘花间’词受到推重,也还在于它所具有的秾艳而不失自然、精巧而不输气格、婉约却无晦涩之病的特色,显示了词的‘别是一家’。”
花间词的这种风格特色在后代得到不同的程度的继承和流传,自唐五代萌发以来,极盛于两宋,承余脉于清。但词不可能一直生存和繁荣下去,就如同古典诗词曲赋在一个时代兴盛以后总是不可避免的会走向衰落一样。今人也只有不断开拓新的文体和风格才有出路。当代文学无不从古典文学继承发扬而来,不断从古典当中吸取营养,优化基因组合。文学批评的标准也应当不断的与时俱进,不能一味好古。
后代人也编选过《花间新集》,扬之水说:“我以为,《花间》可续,却概难复‘旧’,亦难见‘新’。旧日春色,早已‘因风飞过蔷薇’;今日春色,则‘又是一番新桃李’矣。但我总觉得,‘花间’风格是始终影响着词的创作与发展的,只是历代词人多将它融入自己的创作,以自成一家风格。若仍以‘花间’为衡,从各家词作中寻其仿佛,则虽有面貌相近者,却是去古已远,真意难存。”深以为然。
结语:
作者自称在词学的殿堂里,自己只跨入了一只脚。然而就这半点功夫,也足以让我等自称读书人者汗颜。书中对词的独家看法,对名家词作的精彩鉴赏,以及对词书作者观点的批评和讨论,引经据典,论证充分,却不晦涩难读。作者文笔娟丽流畅,考证准确,分析透辟,赏心悦目。
自古文无第一,文学评论更是百花齐放,各有见地。词令虽为“小道”,却真真实实容纳了一个繁花盛开的感情世界。词令婉转,且随乱花飞过。
《无计花间住》读后感(九):无怨花间住
《无计花间住》薄薄一册,文字不多,分量颇重,精装红裹,端的质实。金招牌,红帐子,里面住个白胖子。购来两年半,才经览阅,纸张隐隐泛黄了。下了好大决心,仍月余阅毕。翻动册页之艰,过程之纠结,终难耐读赏之际舌尖那一丝馨香吧!看完似无所得,无所记,全乎忘却,徜徉花间词畔名物之间,余香阵阵,是一次愉快的读书经历了。
小书一部,选本三分:第一部分“无计花间住”,大抵在谈《花间集》之后的小道传统,吴文英、周邦彦、朱彝尊多有述及,至俱咏絮之才的《秋水轩诗词》的作者庄莲珮、虹屏及近代女词人吕碧城的篇章趣味全出。第二部分“有美一人”,两篇诗文名物互证的文字。《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诗句“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惜花春起早”、“爱月夜眠迟”,为瓷器、造金饰,由诗到装饰纹样的一段历程,不仅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风韵翩然化作了形象。《有美一人》:讲述历代美人图的演变历史。第三部分《采蓝集》,是一束读词短札,作者自谦留取嘤嘤友声,其中灼见也甚光焰。
扬之水说来是有点传奇色彩的学人,她的书这几年洛阳纸贵,但能看完者又有几人,真不大好说,当然这只是我无识无见的一点揣度吧?
不看者有三:
其一字不识,我读完的副产物所查字词条足有一百单八条,尚有不少掩映其间的用典搞不清楚,无从查起,总有颗不惮厌烦的心,向朋友问询:
“绿衣女是指?”
“出乎《聊斋》?绿珠?”
“日句 四点水是什么字?”
“煦音序,阳光和煦!”
“汗!哈哈,这字小时候总用,突然出现,忘了旧时模样。”
终于,朋友爆发:“呃!我觉得这人挺没劲的,写这些无聊的密码有意思么?”
一盆冷水兜头而来,“茴字几种写法”的讥笑,恍如昨日。不禁也就吐槽:“雅过头了,是一种灾难吧? 真不易读啊!用典太多,心中默念胡适‘八不主义’八百遍。”
其二不好读,赵先生的书,或言诗词,或赏名物,名物对照文字考证释演背后意义,非见多识广,不能晓畅明白。小子不才,只有馋涎长流的份儿。以往读书时,那种思绪里同作者拗上一拗的劲头再也没有了,观书和古人对唔,读书和时辈交战,也是个乐儿。现下,您兜售什么就是什么,您怎么说我就怎么听,一派唯唯诺诺。
其三读不出,扬之水的书,颇承比兴之态,抒志言情,小心翼翼,不懂内容,不明细微,不晓趣味,玩味意图,大抵隔靴搔痒。
此三不读者,且容我抄录一番吧!或可察点些许情趣。
“应浓应淡,宜短宜长,女性对她贴恋着的人生,信手摹画,更有一种灵性的天然。因为不必作八股,也不必官场周旋,所以也就少些虚伪,少些束缚和造作。不公平的世界,留给女子的这一点不公平,却是女子的可怜的幸运。”
“且看结尾:莲珮的生卒年,大家好像都没说到。光绪初年的盛宣怀刻本序言说她卒于嘉庆间。《秋水轩词》中有《浣溪沙·甲寅元旦》,这里的甲寅,当是乾隆五十九年。这“美人磷火”的荧光,就在两个年号的的一首一尾闪了一闪。”
此处叹幸运:一为心志,了无旁骛;一为留存,磷火荧光,古人著述,存世不易,少了互捧臭脚的文人,女诗人就更加艰难了。
陆子章《陋园三咏》,诗文似未臻于上乘,但萧萧穆穆,也还清丽。这陋园,大约去城八九里,村径迂回,一水隔绝,长松修竹,碧梧翠柳,颇有亭台泉石之胜。可爱更有老梅数十本掩映溪谷。雪后作花,梅谷便幅巾芒鞋,偃卧其下。屋外平田十余亩,室无长物,耒耜图书相间而已。(《知多少 芳心苦恨》)
诗可兴观群怨,作者起兴也就遍迹可循,耒耜图书相间,在室中突出位置,俨然书非妆点,耒耜农具断无做摆设之理,耕读传统是显明的。解词人之志,亦抒己志,也可说扬之水“处处志之”了。
据此可知香修不仅有诗才,并且也娴于版本校雠之学,当亦沈虹屏之亚。但伊却无片楮留存于天壤间。“清月依微香露轻”,“秋月”小印,究竟是藏书家的风雅。惟颦笑依约,仿佛此中,是为好事文人助成一段围炉闲话;钤有此印的书,因此倍恨,一生心事,却只有付诸冥冥了。(《知多少苦心芳恨》)
半生从事实业却又雅好藏书的陶兰泉,可称有识,有嗜,有闲,有钱。“四美俱”,成藏家不难。但晚景不裕,失一美,不免斥书解窘,亦可惜。
“也知过眼云烟,奈文字偏留不尽缘”——此为伯宛失书后的慨叹。及至吴氏自己,不也以文字,令后人与之长结不尽之缘?涉园主人常欲尽鬻所有,从事科书,流布他日,借以不朽,宜幸其无憾矣。(《文字偏留不尽缘》)
自家风景,别人谈资,人生志业之悲,苦心芳恨道不尽,后人替前人悲,复为逝者怨,只剩慨叹。文字的缘分,说来可悲,“四美俱”才成,流布他日,借以不朽,无憾,自己却不晓得了。
我们毕竟都无从告诉梵高,“再自信些,你那么天才,你的画那么值钱,你妈妈知道吗?”没人知道,唯有同样疯去的西奥。
虽曰“自是惊鸿无定在”(碧城诗句),毕竟其诗其词,这留在尘世的雪泥鸿爪是天地间的一点光焰,不会泯灭的。(《情难勒处尚闻香》)
情难勒处尚闻香,这一点坚定很是难得,雪泥鸿爪便不泯灭,好的诗人学者,没有一点置之死地而后生的非功利念头断无可行。作者评介吕碧城事,并不限于诗词章句,对其婚恋态度的玩味也有趣:
此见严复誉之为“透澈”,似有赞同之意。不过这一番见解的确很有意思。婚姻之美满与否,似乎并不全在于婚前选择的自由与不自由,没有选择的自由,固往往酿成悲剧,但选择的困惑,亦未尝不是悲剧之因。因为一时的浪漫之恋爱,乃是不复浪漫的婚姻之基础,故为了自由选择的这一刻,必要付出一生自由的代价。以碧城之灵心慧质冰雪聪明,早见得“透澈”,便不忍轻掷这一生的自由罢。
引一句“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套吕碧城事,孑然独立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把女性作为感情或感性、感觉的暗喻与寄托,以词的兴起而使它发挥到极致。女子的饰,女子的衣,围绕着女子的一切悱恻缠绵,成为晚唐五代词的言情之发端。词作者用有关女性的一切来代表对世俗生活的沉湎和想象,也一次寄顿自己“道”与“志”之外的情感。词中女子的身分其实并不确定,甚至很难说清是哪一种社会角色,伊人在这里只是一直叙述语言和叙述方式。(《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中国诗的情绪是很讲哀而不伤的,到了词往往就一肚子愁肠郁结难抒,辗转反侧,凄凄诉诉。扬之水在这一系列文章中摘取着愁肠,颇多自道,自观。“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书话、札记也如此,“风景”和“人”在读书过程中更觉等量齐观了。
写作,一己之抒,隐语闪烁,无论伏笔、曲笔、隐笔,无人勘破,终是遗憾的。书名虽为“无计”,其中的自相嘲解,一心的欢愉,跃然纸间。女孩的心思君莫猜,女诗人的心思更是莫测,读书人也沾得几分,多少躲闪,无识好事者或觉优胜,翘舌强解,其实不然。
王国维说:“可爱者不可信,可信者不可爱。”我倒是宁愿觉得扬之水的书,爱信俱存,难得踏实,有一分道理,说一分话。前人问一声“同予者何人”?百年后,妙人解语,天人相交,得幸如此,也可说“无怨花间住”吧。
《无计花间住》读后感(十):有美一人住花间
关于读书,有些书会越读越薄,提炼其中精要化为己有,有些书却会越读越厚,因其衍生的内容与内涵远远不是这一本书所能涵盖的,言有尽而意无穷反能引人向更深的领域去探索思考。而我想,虽是如此薄薄一本,但这《无计花间住》却着实是本会越读越厚的书。
单看书名,脑海中总免不了闪现易安的:“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句。仿佛从最初便奠定了一种基调,女子独倚窗前,望庭前落花,暮间微雨,眉间心口忧愁笼着,无从消解,唯有寄于词间了。而当作者写下这样的标题时,想来便也成为了这同住于花间的美人之一。
“花间”一词最初见于五代后蜀赵崇祚所集的《花间集》,选录了包括晚唐温庭筠,西蜀韦庄等十八人在内的五百词,为最早的文人词总集。那时的词,多是供歌宴酒席演唱的侧艳之词,处于“花间”“尊前”总免不了绮靡温馥。花间词将视野转向花柳风月,写女性的姿色、生活与心境,言不尽伤春离别,闺中怀人之情,或写男女邂逅,宫女幽怨的情景。
因而在这些词中,总免不了住着一位佳人,薄唇冰齿、皓腕凝脂,诉不尽相思意,抹不去淡淡愁……更有清人云:“风流华美,浑然天成,如美人临妆,却扇一顾,《花间》诸人是也。”而日后的词皆承于“花间”,尤其是婉约一派,更是一脉相承,不出其中,美人也自然而然成为了一个无可逃脱的话题。
一直认为,无论是写词还是读词皆是件很自我的事情,但若“品词”则要在考据的基础上进行了。我向来读诗词喜爱其朦胧之美,好读而不求甚解,也因而犯了不少美丽的错误。记得小时背杜牧的《秋夕》一诗: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那时心头生出的是这样一幅画面:如水的秋日夜晚悠闲坐于庭中看星星的年轻女子,长裙曳地,轻摇小扇,祈祷着美丽爱情的降临,牛郎织女星挂于天边祝福着独坐的女子,萤火虫闪烁林间,宁静幽然。然而直至高中时才猛然发现,诗中写的竟是失意宫女的孤独生活和凄凉心情,原本想象中的美好意象竟开始在脑海中渐渐衰败,女子无复青春,宁静成了孤苦,连流萤竟也如此惹人心烦。
在这本书中,作者扬之水女士则是从文物考古的角度来品读这些词的,每句每词每字皆有其意,由宏观的意境切入了微观的细节,于我而言读起来总是会有些难了,但静下心来细细考究也从中发觉不少曾经忽略的美。为了读这本薄薄的小册子,竟将中国文学史,宋词清词集都翻了出来,重新了解了词的兴衰历程,更是对其中提到的一些词家多番了解。从前读词,眼中盯着的最多还是是苏辛柳永易安等人,零零散散也不成体系。这次之后,却理清了脉络,也识得了更多词中名家。
正如作者开篇所言的“小道”世界,词于盛唐之初产生民间时,的确是不入流的小道,先是武则天时的敦煌词,具有民间词的朴素风格,而白居易刘禹锡时词便开始显露女性和闺阁的气质了,随后唐末五代花间派温庭筠、韦庄等人更是将这一特点发挥到了极致,篇篇皆言女子,词成了“借一个美人的躯壳来容纳无处宣泄的情感或爱情”的工具。后主李煜则在其中添加了更多的个人家国情思,词中开始有了忧国忧民的哀思,开始多了一种悲情。
到了北宋,一批又一批的词人逐渐走入我们的视野。第一批词人:晏殊、欧阳修、范仲淹、张先,让词多了一份艺术的气息;柳永更是令词可以尽诉心中的苦闷幽怨,也令更多风情万种的女子走入这花间之殿,开一番新词风,影响颇深;随后则是:苏轼、黄庭坚、秦观、晏几道、周邦彦,将柳词化了两个分支,或更温婉,或更开阔,词也终于走上了大道;南北宋之交终于出了位真真正正能写尽女子万般心事的女词人——李清照,既言闺中之思又言家国之思;南宋后的稼轩则是词中成就最高之人,胸中事,天下事,事事尽在词中,成为后人无可攀越的最高峰;同时的姜夔,以及其后的吴文英、王沂孙、刘辰翁等人则写出了别一番忧愁风味,以及日后亡国的悲痛愤懑。
要说我喜欢的宋词,莫过于柳永的《八声甘州》: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飘渺,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
想来再如何解释这场景都是多余,只是在这其中,感受一个落魄之人的哀愁与相思,景也好,情也罢,何时入眼皆是染了无限惆怅,思时、思物、思人;叹景、叹己、叹世,声声皆有无尽意。古人言:“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这样的词句中,反观当时的人又当是何种孤苦的心境。
对于这首词,扬之水女士在评温庭筠的《梦江南》时曾拿来作比。
《梦江南》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萍洲。
她写到:“后来柳永《八声甘州》之‘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正是从此化出,却因为情景勾画得实,反倒没了款款深深低徊只味。”而我却觉得,温诗只是从女子角度出发,单单写一女子的思念,未免显得单薄。柳永写的却是心中的女子,男子在思念远方的女子,在想是不是女子一样也因为想着他而伤感,以至于频频认错归舟,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回环往复是温诗中无法展现的,唯有柳永能将这样的情写到淋漓尽致。
突然又想到同样的感觉,从另一种角度,郑愁予的《错误》用更多的笔墨勾勒了一番情致,同样亦有无尽的低徊婉转之感。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般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心底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闱不揭
你心底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嗒嗒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此时若将着三首词叠放在一起,仿佛一切就全了,思念男子的女子,思念女子的男子,被误认为归人的过客,构成了一个令人心动的故事。
宋后,词再不复从前的兴盛了,作者亦言:“花间不复旧时春”。然而我却并不认为它们衰落了,反而融入了人们的心中,融入了日常生活中过的点点滴滴,将词化为生活中各式各样的艺术。
就拿作者写到的“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来说,场景就是极为真切的了。想到以前看过的故事,说是女子要心上人将天边的月亮作为礼物送给她,于是男子便夜里相邀,于月下送女子一面铜镜,月映其中成为了女子手中所托的珍盘了。这样的画面想来是极为浪漫美妙的,“掬水月在手”更是将故事中的铜镜化为了手中的一泓清水,则多了几分灵动,水动月摇,一切更是有了生机,越发引人入胜了。
而古人将这样的诗句刻于盛水用的瓷器之中,生活中的诗情画意就这样袅娜而出了,随后的岁月中,人们越发能从中看出更多意境了,每个词甚至每个字皆能成为一种艺术,或镌于瓷上,或化于纸上,由此尽显人们生活中的种种姿态。而在画作中,这些由词而生的艺术都是用女子的形象展现的,娉婷窈窕,形态各异,屏风画作立于居室,这样的美人无疑是赏心悦目的。心思精巧的艺术家们,从诗词中看尽女子姿态,将隐匿于其中的佳人就这样搬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浸入每个人的心中。
除了词中画中旁人勾勒的美人,亦有美人以己之笔写己之情。当然这其中要以清照为首了,唯一一位可以与词坛中男子比肩的女子,经历了世间最为美妙的爱情,也经历了最为惨痛的亡夫改嫁亡国之痛,更有身为女子不被看重也无法横戈跃马保家卫国,唯有颠沛流离的悲痛。她的词中,一个女子的全部情感徐徐展开,竟是如此的完整,这是任何男子都无法描绘的情感。
另一位书中提到的女子是朱淑真,与李清照处于同一时期,这是一位孤立无援的女子,与不幸婚姻抗争,发出心灵深处的呐喊,为了追求大胆自主的爱情,不为封建礼教所容纳,抑郁抱恨而终,不能葬骨与地下,连诗词遗稿都被父母付之一炬,生死亦不幸。这样的女子,一身才华,却所嫁非人,唯有寄情于词,然而最终却连着这份情都随着骨肉灰飞烟灭了,不能不说生不幸,死亦不幸了!
在男人的笔下,女人总是以哀婉忧愁的姿态出现,而在女子的笔下,身世却忽然变得如此悲苦凄厉,男人寄托的情总是比不过女子深刻,这其中的百般滋味,倘若不出本人之口,更是无人能真切体味了。
这一本书读下来,有词,有画,有器,细读下来竟生出如此多的情怀,薄薄一本反而变厚了。无论诗词画器,读下来发觉总有美人贯穿其中。有美一人住花间,从千古笔墨之间款款走来,说不尽的情,道不尽的意。有多少文人墨客寄情于词画,寄情于词画中的女子,又有多少女子为着这样的感情托付了一生一世的韶华,唯今我们也只能在刚柔枯润的笔墨间寻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