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书》经典读后感10篇
《答案书》是一本由张轶云著作,广西师大出版的227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2011-1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答案书》读后感(一):意淫书
这本书写的是一个86年的男孩在闲暇时对于“宏观问题”的个人见解,抱歉在标题里以“意淫书”这样写,但个人觉得为经生活磨砺的种种情怀、坚持及见解都是毫无价值且虚幻的。
不行的话,时间会验证这些,如果作者35岁时在回头看这本书,你这时的观点,相信你自己都会发笑的。
《答案书》读后感(二):意淫书
这本书写的是一个86年的男孩在闲暇时对于“宏观问题”的个人见解,抱歉在标题里以“意淫书”这样写,但个人觉得为经生活磨砺的种种情怀、坚持及见解都是毫无价值且虚幻的。
不行的话,时间会验证这些,如果作者35岁时在回头看这本书,你这时的观点,相信你自己都会发笑的。
《答案书》读后感(三):此答案非彼答案
书中的疑问给我的启发总结如下:
1、世界上超出我们认知的事物太多,而超出我们认知的事物我们并不能证明它们的存在,那世界不和我们的认知一样大了么?若是这样,不就说明只有通过改变自己来改变自己眼中的世界才是认识世界的根本方法,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以偏狭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这个世界呈现在他眼前的样子也将是狭隘的样子,这样不就是意识决定物质,变成唯心主义了?这说明唯心主义有可怕的预见性么?而又如何准确的给它的预见性下定义呢?但如果假设一开始就是错误的呢?如果世界和我们所感知的一样大,那原本就不存在超出我们感知的事物,这就变成一个悖论了。
2、究竟是先有意识还是先有物质,脑产生意识,意识反应物质,脑本身是物质。没有脑就没有意识,难道意识和物质同生同灭么?如果意识和物质同生同灭,那在这之前是什么?在这之后又是什么?
3、我们思考问题,究竟是在外界寻求答案,还是在内心寻求答案?抑或是两者的结合?还是根本没有外界和内心?
4、唯有找出真正的需求才能进一步靠近真相,真相真的存在么?何谓真相?假作真时真亦假,世界上真的有真假之分么?倘若有,又如何能知道自己正确的区分了呢?倘若我在一步步远离这个真相的同时,又一步步接近了另一个真相,那我到底是在接近还是在远离呢?
5、成功是有模式的么?首先,这个成功是什么?每个人心目中的成功都是一样的么?倘若有模式,这个模式是否适用于大部分人?这个模式是如何总结出来的?是从大部分人的成功人士身上总结出来的么?而成功人士只是人群中得一小部分人,既然如此,那又如何说这一小部分人的方法能够适用大部分人呢?
6、对于那么多的问题,果真有答案么?倘若这个世界上根本就没有答案呢?可是,如果这个世界上本身就没有答案,这句话本身就是一个答案,这是一个悖论。因此那些问题是有答案的么?说不定除了上面这个假设是一个答案,其他问题都没有答案呢?
这是一本探究内心和外在世界的好书,它并没有给出准确抑或是唯一的答案,我想这就是它难能可贵之处,它抛出问题,让我们自己思考,得出的答案千千万万,但重要的或许不再答案本身,而在思考的过程。
《答案书》读后感(四):半吊子评此书
就没打算看着破书,但可能是今天二斤白酒下肚,再加上出门不小心,脑袋让门给挤了的缘故,我竟然白痴地瞅了半小时,把八万字给瞅完了。
就没打算写书评,因为根本就不值得。我纳闷的是这玩意也能出书?里面的内容就是作者不成文、不成体系的关于芝麻绿豆的想法而已,还美其曰思考。
古来人出书都是很不容易的,那时候纸张没这么便宜。纸张是奢侈品,所以能出书的除去自己真有想法,还得有钱呢。现在不同了,这个众人眼中物价飞涨的时代,你花个一毛钱还能买两张纸呢。以前用来著书立言的高不可攀的活计把门槛降低了,一个斗大一个字都不认识的人也能出书。读书人要是这辈子能出个把本书似乎就是很牛逼的事情了,似乎就能扬名立万。一边呆着去!
这本书提到的所谓思想并没什么高明之处,不过是单纯的文字游戏罢了。这么说,好像也不全对。说得更直接点,这就是一个自以为很有思想的青年写出来的一本垃圾玩意。字数不够还凑了几张涂鸦。我不会怪罪作者的,我晓得现在人出书的心理,装嘛,就要装到家,书还是厚点好,八万字太少,没事,加几张图就够了。有图有真相,你说多好的一件事。
作为一个理科出身的人,我看到作者很自豪地提到蝴蝶效应,提到理科的知识。装啥装呢!
不就是要炫耀一下自己的哲学知识吗?怎么不提费尔巴哈、大卫李嘉图,这不更能忽悠我么?没学到家也敢出书,这世道……还是有人说的好,中国是一个神奇的国度,到处都是人才,最不缺的就是奇葩,泱泱华夏,千里厚土上,开得那是一朵一朵的。
作者说,写书评的有三种人。大师、半吊子、普通人。大师和普通人都没问题,有问题的是半吊子。半吊子学问做不到家,就喜欢过高地提高一本书的价值,要不就过低地贬低一本书的价值。我觉得这是这本书最有思想的一段了。我本人也相当支持。
我就属于半吊子。
昨天,再豆瓣上看到一条,说,豆瓣现在都是一条龙作业。新书一出,立马就有托儿上去忽悠,把一本书吹得是天花乱坠。
这样的人可能真有,但我不是。我评书只是以个人感情出发来主观地评价,我不需要什么客观的,什么文学理论。一个普普通通的读者管那么多作甚!
再者,你所谓客观公正本就不存在。都知道索卡尔事件,人文社科类的东西有多少有纯逻辑可循。不过是黑纸白字,文字游戏罢了。
我朋友说过一句话,任何语言,不论你怎样强调它的客观性,都掩盖不了它里面掺杂的或多或少的主观情感。
所以,与其装模作样地说半吊子太主观,太感情用事,倒不如说,另外两类太装逼了。
我誓死捍卫我的观点,也捍卫你抗议的权力。
无论我如何认同你思考的方法,我都无法接受你把自己不成体统的玩意整成一本书!
无论你怎样解释,都无法改变我唾弃你的作品!
《答案书》读后感(五):爱思考的孩子,加油!
读书:《答案书》张轶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巧了,这也是一本八零年代后半期生人的书。作者,出生于1986年,看封二的介绍是:毕业于英国赫尔大学,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写作只是一种自我表达,与大家一起分享快乐。
作者说自己在留学期间,在工作时候,以思考为呼吸。结果就成就了这本《答案书》。
读书的过程里,我突然想起一件事情,有天行车路上,我问明明:你经历过这样的事情吗,就是被你认为是朋友的人中伤与攻击?明明说,没有。我说:哦,还没有。
接下来却听到明明这样回答我:不会有的,我这样的性格的人,不会有的。
明的这句话,让我觉得有意思,也说不清楚这意思究竟在哪里。
直到翻看这位年轻的作者的《答案书》,里面有一篇文章《人》。作者是这样说的:在刚开始写这本书的时候我遇到了一个问题,很多身边的朋友希望我能在书中写进一些故事。我的人生还算丰富,也愿意分享,所以,我整理出一些关于我的故事。这些故事里有时候我是主角,有时我是一个旁观者,但都是亲生经历或者亲眼目睹。因此我的故事是真实的,为了故事中真实人物的隐私,我曾经并不想大家把他们当作关注的重点。
后来才知道,这个想法有一个很大的错误,我严重地忽视了人的重要性。因为这些人的个性、习惯和生活环境导致了事情的发生,这些人的性格、年龄、思想和身体状况决定了这些事情的发展,接着这些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决定了事情的结果。。。所有的过程都离不开人,所有思考的文字都是人类的主观。。。
书读至此,我突然明白了明明留在我心里的那句话的深意所在。
作者写:要写生活,我只能写自己的生活,或者自己亲眼看到的生活。即使是些我所听说的别人的生活,我也只能用我的理解讲给大家听。
然而,生活的琐事并不是每个人都愿意听我说的。我想有两种人可能愿意听:一种是和我有着相似经历的人,他们在阅读中能产生一些共鸣,一种是跟我生活很不同的人,他们可以把握的生活当作小说看。如果有第三种人,那应该就是想要了解我的人,因为我的文字反映出我这个人。
作者是个留学生,他的思考和观察范围里,当然会有与他背景相似的人的痕迹。比如说,他写了好多留学生,因为语言和文化的差异,留学期间,其实生活是相当单调的,并不认识几个当地人。来自中国的留学生中,背名包上学的比例相当的大。
作者认识到其中原因是:追求物质的人是因为除了物质她没有什么可以追求的。
突然我意识到自己,不追名牌,不持有的态度,原因之一,就是因为有丰富的精神生活可以追求:我看书,看电影,写文章,弹琴,学乐理,追求新的知识,在日常的生活里,发现和感受细节的有趣。。。
关于穷与富,作者写:没钱的人想赚钱,有钱的人也想赚钱。那么什么才是富有呢?知足者富。当一个人不那么需要钱了,他就能感觉到富有,当一个人觉得他拥有许多比钱更值钱的东西的时候,他就能感觉到富有。
孩子很容易满足与失落,因为他们的世界里好坏分明。成长让人慢慢看清一个事实,就是凡事皆有两面性,于是便有了选择时候的“举棋不定”,从这个意义上说,举棋不定这个形容词,是属于成年人的。如果这个成年人继续成长,更看清凡事两面性的虚无,便是为“圣人”了。
作者的有个朋友说:制造谎言和秘密使女孩变成女人。作者说:看清这些谎言和猜透这些秘密让男孩成为男人。
当然从作者这本书里的内容看,我觉得这句话可以继续引申一下:无所谓男女,看清和猜透这个世界和人生中的秘密,使一个孩子变成为大人。
不知道这位爱思考的八零后大男孩,对于这世间的诸多秘密,又继续发现和看清了多少呢?:)
爱思考的孩子,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