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夜漫漫路迢迢》观后感10篇
《长夜漫漫路迢迢》是一部由西德尼·吕美特执导,凯瑟琳·赫本 / 拉尔夫·理查德森 / 杰森·罗巴兹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长夜漫漫路迢迢》观后感(一):计划生育好!
如果泰伦和玛丽只有一个孩子,尤金不会死,杰米也不会没人管;如果没有埃蒙德,玛丽就不会因为病痛染上毒瘾,杰米就不会因为嫉妒把麻疹传染给自己的弟弟,他自己也不会变得堕落不堪身心俱疲,泰伦的吝啬也不会产生如此大的蝴蝶效应。如果计划生育了,这将是一个幸福的文艺家庭。SIGH!!
《长夜漫漫路迢迢》观后感(二):简介
第77届奥斯卡终身成就奖获得者西德尼·吕美特(《十二怒汉》、《黄金万两》)经典之作 获戛纳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拉尔夫·理查森、贾森·罗巴兹、迪安·斯托克韦尔三位男演员同获)、最佳女演员奖(凯瑟琳·赫本) 奥斯卡最佳女主角提名 凯瑟琳·赫本 影片改编自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剧作家尤金·奥尼尔的同名自传戏,将一个男人自家中不可告人的秘密毫不留情、赤裸裸地公诸于世。这是一部关于一个戏剧演员青春岁月和他的家庭的伦理片,往事如同幽灵一样纠缠著他,彷佛在他心灵深处跟他在作祟,如果他不倾诉出来,就永远无法安宁。 影片立意深刻,细致感人,几位演员的表演精彩绝伦,颇具震撼力。
《长夜漫漫路迢迢》观后感(三):精神的张力
这竟然是尤金·奥尼尔自传性质的剧本改编的电影。仅仅看了这部片子,就已经感到那种无休无止的猜疑、表演带来的痛苦,更何况是生活于那样的环境?
或许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唯有他才能表现出令人窒息的感觉。
电影很长,一共三个小时,而整部片子几乎全部都以一种近乎神经质的对话构成,开始还要不断地猜谜,不免有些冗长难耐。
如果考虑到这部片子十足的话剧味儿,与一般的电影比较起来,充满着在习惯了电影的观众看来装腔作势的话剧表演,冗长难耐之感就会更加强烈。
但也恰恰是围绕着女主角的谜团,不断吸引着观众,想看看造成这样家庭悲剧的原因到底是什么?这种情节设计是很高超的电影技艺,而那些谈话中透露出来的家庭中复杂的关系,以及不同人的不同解释,实在太过复杂,单单看一遍,甚至不能理出清晰的头绪。
母亲的堕落、吸毒,是从一个儿子的死亡开始的,而当她生下小儿子埃德蒙之后,精神无法自制。丈夫只能在酒吧里逃避家庭。做哥哥的杰米,十分在意弟弟埃德蒙,他沉浸在寻花问柳和酒精之中,有逃避,有对弟弟的嫉妒,还有爱,希望弟弟能够不走自己的路。埃德蒙是个爱好问学的年轻人,也即奥尼尔自己,身患肺结核,精神之苦闷不问可知。但在这出戏里,他的病痛和家人的爱,本身也成为纠缠不清的家庭矛盾的一部分。说实话,有许多地方没有看明白,注意力不够集中。
探寻痛苦之源的过程,对于四个主人公来说,颇有些《罗生门》的味道,这也成为片子让人称赞的理由之一。
看到最后,还是能够感受到把巨大的精神痛苦集中在一天里表现出来的艺术魅力,一种张力十足的痛苦的美。虽然1962年的充满话剧色彩的表现风格,不免让生活于今天中国的我们感到有些冗长。
《长夜漫漫路迢迢》观后感(四):墓畔回忆录
剧中陈列的是四具尸体,已死的,将要的,都面目清晰.母亲是靠着毒药生还的童贞的躯壳.虽然她的手,眼泪.她的每寸姿态和言谈已因婚姻的袒护滋养和祸害成为怨恨的进攻体.对她来说,童贞最为外观的是她缀满花饰的服装.除了那因美好的回忆而深刻的形象重又让自己无染,纯洁而虔诚(这是她借尸还魂的意义),她已经成为一种动作,一位镇定的预告以及用来结尾的面目苍白的收获者.因为她是母亲.
父亲是墓地的建造者,他利用强势和契约建造了它,并让妻儿追随他规划的手势.他不仅在伦理战场上攻陷了他们,并支配了每次的分配.他是白手起家,刚愎自用的中产的典型.他作为父亲的位置吞噬了他自然的行为.他的贪婪和吝啬成为家人的共识,也是他们的消遣之一.而这消遣却严格的埋葬着他们.
大儿子是最复杂的国王,因为他清醒,所以也是最早死去的人.他只能残暴的在自己的领土里实施权威.他是瞬息的载体,失衡的存在着.他擅于分享死亡一样分享自己的爱.
小儿子用不谙世故的想法,用单纯的态度劝导母亲,他试图去协调,挽回这种亡魂般的游走,他是年轻的,所以必需体验了那种造物的自由与融合,象我们将要诞生时那样.虽然之后,某些优柔与沉迷的情感注定成为那盘踞与清醒心脏的鬼魂,让人们在剧烈的振痛后能寻得仪式般哀乐的苏醒.
黑夜遮蔽了谎言的面貌.大家围坐着.谈话的是母亲,她轻声细语的谈到自己在少女时代的向往,严肃的修女和修道院里的琐事.她一件一件,象跟往昔的密友攀谈一样,数清自己一些哀乐的感受.雾号从远处传来.人们渐渐湮没在母亲泛起空旷的声音里."那是在高年级,冬天时.之后的春天,有些事降临到了我身上.啊,没错,我记得.我爱上了詹姆士提恩.并很是开心了一段时间."
《长夜漫漫路迢迢》观后感(五):《长夜漫漫路迢迢》
外界看这是一个不错的家庭:父亲拥有不错的经济实力,家里过得殷实;母亲和蔼可亲,深爱着自己的丈夫、孩子;大儿子虽然有点吊儿郎当,但是还算没犯过大事儿;小儿子知书达理,未来前途一片光明。
这在影片的开始的前十分钟有所表现,但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瞬间后包裹在堂皇表面下不可告人的家庭矛盾逐渐在影片中被暴露出来。
母亲:因为生育小儿子后患风湿病,双手疼痛只有借助止痛药,由于不规律服用而成瘾,甚至需要到吗啡。长期初在戒除药物依赖、家人的监控和不信赖中,精神非常不稳定。
父亲:不幸的童年成为了其事业成功的动力,也造成他吝啬、对周遭疏于关心的性格。由于当年没有给妻子寻找正规的治疗,以及年轻时沉迷于酒色,致使妻子逐渐借助药物麻木自己,对于妻子的药物成瘾负有相当责任。而在小儿子患肺结核需要长期疗养治疗时,还一度考虑将其送到低廉的农场。
大儿子:因为弟弟的被宠爱,从小受到的关爱不多,长大后想法很多,但一直无所事事,职业不断变换。对父母喜欢冷嘲热讽,对弟弟有着深沉的爱但是又矛盾的嫉妒。潜意识用自己对弟弟的影响试图令其在人生选择上误入歧途,不愿弟弟的成功造成自己更被冷落。
小儿子:聪明、善良、英俊,喜爱写诗。他的出生造成母亲的患病虽然不是随他意愿决定,却成为全家人避而不谈的罪魁祸首。对父母的爱很单纯,对哥哥更是有着盲目的崇拜。不幸的是患上了肺结核,由于外祖父死于肺结核,他的诊断在家中引起不小的波澜,也是造成家庭内部矛盾爆发的导火索。
通过一家四口、父亲和大儿子、母亲和小儿子、父亲和母亲、两兄弟、母亲与仆人、父亲与两个儿子等场景的对话,近三个小时的影片只是讲述了一家人一天的事情,但不仅清楚的交待了家庭矛盾的前因后果,而且铺陈出因小儿子患病所引起的家庭成员各自内心改变以致到最后的爆发。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尤金·奥尼尔Eugene O’Neill自传体剧作亲自改编的电影剧本极具震撼力,但深层中的真实却又不得让人不寒而栗。
其实一家四口人,单个来分析都不是坏人,骨子里他们都爱着这个家,他们按照自己的信条来做事,也没有刻意去伤害他人。但是却在不经意伤害到爱自己的人。
母亲:她的药物成瘾不全是她的错,但是她没有完全投入到戒除毒瘾中,因为从药物依赖中她能获得自己的些许解脱,所以每次家人稍有提到这档子事,她就以“别说你们不理解的事情”推塘。而最让人无法忍受的是在药物作用低潮的时候,她不受自我意识控制的肆意恶言让家人伤害不浅。
父亲:性格决定了他事业的成功,加之因为妻子患病后的家庭空虚,致使他一度用酒精麻痹自己。他不想花大钱找好医生给妻子、儿子看病的初衷就他所说是不愿被医生骗钱,但是却造成了妻子、儿子对他的怀疑,“吝啬的酒鬼”就是他们对他的定位。
大儿子:从小因为弟弟受到父母的偏爱致使他不负责任的态度,但是他对弟弟矛盾的爱造成不仅反过来对父母形成伤害,同时也在伤害着弟弟。
小儿子:看似他是最“完美”的人,“完美”的儿子、“完美”的弟弟,他是家里维系关系的支柱,但是因为从小的被偏爱,造成他以自我为中心,在他和父母、哥哥的对话中能体会到他对母亲的失望、父亲的责难、哥哥的轻视,虽然都是稍纵即逝的感觉,因为总的来说他对周围人的感情还是最单纯的,但是对他人的伤害也是最大的。
影片中很好的运用了“雾号”“兑水的酒瓶”等事物来表现家庭中的不信任和自我麻醉;结尾时跳脱空间的摄影也让人拍案惊奇,这不得不归功于西德尼·吕美特 Sidney Lumet娴熟的调度与安排。他的每一个场景中的镜头切换基本用到最少的镜头数,而在不同时刻的仰视、俯视、移动都充分的表达了人物的情绪。当然这也直接造成演员表演的难度,你很容易的发现,不少镜头中,人物的对话非常多、走位非常复杂,但就是一个镜头从始至终。四位主要演员的表现都相当完美,能用完美赞扬表演,我觉得并非只有技巧上的娴熟和到位,更多的是情绪上的自我发挥让你有共鸣的真实感和冲动感。也难怪当年嘎纳电影节把女演员奖给了凯瑟琳·赫本 Katharine Hepburn,男演员奖同时给了三位男主角(拉尔夫·理查德森 Ralph Richardson、迪恩·斯托克维尔 Dean Stockwell、Jason Robards),这是前所未有的。
尤金·奥尼尔Eugene O’Neill将他自己家里的秘密公诸于世,这些往事我们多少都有过,只是程度不同而已。但是会像幽灵一样缠绕着人,不倾诉出来就永远无法安宁。我还没有那份勇气,所以对于尤金·奥尼尔直面内心的勇敢只能是感动和真诚的感谢!
2007-12-19
《长夜漫漫路迢迢》观后感(六):生活本没有问题,可它是如此疯狂
“我们生而破碎,用活着来修修补补。”作家尤金•奥尼尔的话正映衬了这部自传性电影的忧郁气质。这出改编自尤金这位诚实剧作家写出的美国悲剧,关于父子、兄弟、夫妻之间的不和谐家庭关系。导演吕美特通过成熟内秀的表现手法描绘了现代人的精神信仰危机以及人与自我关系的异化。
“我的悲伤来自于离开所爱的人,而非死亡。”原小说作者尤金对自己的家人是充满爱意的,但正是因为深沉的感情,家族成员之间互相推诿、埋怨、排斥,导演吕美特将人性的情感藏于琐碎的叙述里。通过倒叙、闪回的形式将母亲父亲的过往哀愁一一揭露,两个儿子迥异性格又殊途同归的症结正源于父母扭曲的人格和压抑的家庭教育。
小说的场景设置在父亲蒂龙家消夏别墅的起居室里,餐厅、前客厅、后客厅,共有四幕,分别是1912年8月的上午、中午、晚上与半夜。小说的划分尤为明晰,电影则将其融合,互相穿插,四幕戏基本在影片中打散,包括舞台感和戏剧性的对白。在情节展开上借鉴了《俄狄浦斯王》中的“回顾式”结构,一天的事件浓缩在三个小时的片长里。
爱尔兰天主教的家庭,喜欢莎士比亚的父亲(作者尤金父亲原名詹姆士•奥尼尔),百老汇这个有着最英俊脸孔的演员,彼得莱尔、王尔德、基伯林信手拈来,却因为年轻时候的错误选择让自己桎梏在同一类型的角色形象,进而陷入经济危机,让全家颠沛流离。母亲玛丽(作者母亲原名埃拉昆兰•奥尼尔),家境殷实却因为理想和爱情嫁给了道貌岸然的吝啬鬼父亲,因为没钱看病无意中染上了吗啡毒瘾,小儿子夭折,成天神叨间歇病情发作,对两个儿子爱得炽热却又陷在自我的迷失里无法自拔。大儿子杰米(哥哥原名小詹姆士奥尼尔),不受父母待见,源于小时候将病传染小儿子尤金导致其夭折,成日酗酒无所事事。埃德蒙(作者自己),遭受哥哥妒忌的文艺青年,热爱阅读却身患肺痨。
“如果你把谎言撕碎,那些碎片就是真理。”正如本片的叙述结构,先通过阳光底下一家人絮絮叨叨的玩笑展开,有着中产阶级父权意识的父亲却始终无法融入家人的对话。从第二幕开始,天色暗沉,浓雾袭来,矛盾展开。大儿子杰米对母亲半夜进房间行为的怀疑,以及对小儿子埃德蒙的妒忌和爱,不断萦绕又如迷雾一般,慢慢推出母亲吸毒父亲颓丧的家族秘史。全片好像一堆细碎的谎言,每个人都佯装若无其事,但又暴躁烦闷,然而每段细说和哭诉,都是家庭内部真正正正的矛盾,充满了现实主义力量。
母亲的信仰,父亲的专制,儿子的忧虑,这些爱是给人悲剧性的。原作《长昼的安魂曲》前言里说:“是母亲的苦闷和疑惧先天就遗传给了他。”尤金写作它是一个漫长的旅程。年轻时曾考入普林斯顿大学,又因犯校规被开除。生病疗养期间,热爱上古希腊富有悲剧色彩的戏剧,阅读了众多名家剧作和希腊悲剧,后开始习作戏剧,被冠以“美国戏剧之父”之称。从20世纪30年代起,尤金就想构思一部包括11个剧本的连续剧,而完成后的《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务必于他死后二十五年才可发表。尤金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那个美国现代史上最混乱的时代。有人曾说,“这个天才和酒鬼的死,标志着一个时代的谢幕”。
雾让所有看起来悲哀而伤感,这是尤金•奥尼尔小说中常用的意象,尽管仅出现在七部剧中,却拥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和地位。在奥尼尔最初的海洋意象剧作中,就曾有一部叫作《雾》。吕美特也将它化用在电影里,雾灯反复出现在家人的对话之中,“那是什么声音?”所有的主人公都用大雾明指或暗喻周围模糊不清的环境,犹如家中人与人之间的紧张关系,解不散,化不开。影片中所描写的环境是人们在社会的牢笼里挣扎喘气,导演以物质繁荣与精神荒原的对比催醒人们反思。这正是尤金创作后期返璞归真的风格。电影贯穿一种将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融为一体的写实倾向,在非常生活化的场面和言行中,蕴含着深沉的悲剧性冲突。
不由得想起最近艺术联盟展映片《海边的曼彻斯特》,同样是丧子之痛带来的人性弯曲,一位是表现得隐忍克制和拘谨压抑,一位是间歇性发作的神经质。尤金小说最关注的主题,是外在压力下人格分裂的扭曲。文字里烙下了现代各种心理分析学的印记,弗洛伊德精神心理学被融会贯通,又弥漫着古希腊的悲剧色彩。吕美特将这种悲剧力量细致地渗透其中,让人看来如鲠在喉,又觉逼真好似近在咫尺。观众与荧幕的距离就是对话于耳膜的鱼贯而入,凯瑟琳赫本的演绎将一位悲痛母亲的决绝分散在眼前的稀疏平常,似乎还不够生猛有力,但是敏感多疑的形象依旧跃然纸上。
“一出真正悲剧中的幸福,要比迄今所有具有幸福结局的剧本中的全部幸福还要多。”痛苦长夜里的母亲玛丽,和安提格涅、俄狄浦斯、哈姆雷特一样,都是典型的悲剧人物。生活本没有问题,可它是如此疯狂,在每个悲剧人物的身上,又能找寻同样感悟的共鸣,尤金是如此坦率和诚实,他用血和泪水刻出了这记忆的残片,将家庭伤疤撕开予人,探寻人类精神异常关系的病症。
载于2017年外刊,此为原文,禁止转载。
《长夜漫漫路迢迢》观后感(七):长日入夜,一切随风逝
真是一个大错,我生而为人。假使生而为一只海鸥或是一条鱼岂不是更好?作为一个人,我永远是一个生活不惯的外人,一个自己不怎么要,也不怎么被人所要的人,一个无所依归的人,始终不免有一点儿爱上了死亡! ——尤金•奥尼尔《长夜漫漫路迢迢》
真正的悲剧都是让人无言以对的,而生活原本就是一部彻彻底底的悲剧。
俗话说,家丑不可外扬,但作家尤金•奥尼尔不仅外扬,还将家丑写成了传世经典,让这个痛苦的故事一遍遍在舞台上演。《Long Day's Journey Into Night》(译作《长夜漫漫路迢迢》,或《长日将尽》)是尤金•奥尼尔的自传体剧作,倾注了他极大的心血,在他一生的创作中占据着极其重要又特殊的地位。该剧不仅在话剧舞台上长盛不衰,也数度被影像化。
上世纪中叶,大导演西德尼•吕美特将这部剧搬上了银幕,这便是1962年版的《长夜漫漫路迢迢》,由史上最伟大的女演员凯瑟琳•赫本主演,虽然片长近3小时,但剧情紧凑对白精彩,每个演员表演都出神入化,是极其经典的一个版本。片中的几位主演全部荣膺当年戛纳电影节表演奖项,堪称影史佳话。
为什么获得平静与幸福那么难?为什么相爱的人都在互相伤害?为什么我们总是对亲近的人那么刻薄那么冷酷?
尤金•奥尼尔以自己亲身经历再次证明了这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世真理。虽然这是一部讲述“人人都可悲可恨,但人人都是无辜的”的艺术杰作,但全剧中,我最能理解的,反而是凯瑟琳•赫本饰演的母亲。
母亲她是一位悲哀的女人。她把青春献给了丈夫,把一生献给了这个破碎的家庭。在喧嚣的白天,在人们面前,她如同一个“演技派”女演员,无论何时何地总是努力表现地很正常,努力伪装成一个幸福家庭的女主人,实际上很辛苦也痛苦。
但只有到了白昼已逝的漫漫黑夜,她才会灵魂归位,重新回归到那个本真的自己,但她的灵魂是千疮百孔残破不堪的,每当浓浓的海雾升起,世界仿佛末日一般迷离莫测,身在海滨小屋里的她便再度陷入疯狂的痛苦当中。
黑暗的长夜,她像一个迷失自己的悲伤游魂,在亲人周围来回走动,时而疑虑纠结,时而抑郁悲愤,时而侧耳偷听,时而掩面痛哭。
她眼里总是饱含着流不完的泪水,似有无尽的委屈心酸。会在一家和睦地团聚时,忽然痛哭流涕歇斯底里地大喊大叫。但外人也只是看到了皮毛般的表象,难以走进她的内心。她的痛苦也只是她一个人的痛苦,只能由她一个人独自背负。
原本最理解她的丈夫,却总是对她的痛苦置若罔闻,她深爱的两个儿子,一个身患恶疾无能为力,一个总是愤世嫉俗处处恶言相加。所以她不难理解对这个家心灰意冷,不停抱怨不停回忆过去,想象着那些回不去的幸福往昔,想象着那个刚出世便早夭的女儿,想象着假如她还在世上,自己将如何安慰如何幸福。这种痛苦的遗憾又深深刺激了她,使她变得歇斯底里难以接近,并转而将痛苦迁怒于家人身上,对着一屋子的家人发泄着无名火。
所以我们看到了生活深层次的症结。
生活的不幸腐蚀了人心,它束缚了每个自由的灵魂,让每个人都折断了轻快的翅膀,当四目相对的相处时,人们难以互相信任理解,只能彼此伤害互相牵制,以至于互相嫌恶憎恨。结果都两败俱伤。这一点在深爱的人身上尤为明显,特别是一个有不幸过去的家庭。
从母亲祥林嫂般喋喋不休的倾诉中,观者明白,她也曾有过梦,有过纯真无邪的少女时代。她梦想着成为一名钢琴家,也梦想着在修道院里日日对着圣母玛利亚虔诚祈祷。那时的她和所有爱做梦的天真少女并无不同。直到她遇到了英俊的爱人(也就是现任丈夫),并且迅速和他组建了家庭。
直到有一天,她忽然意识到自己被幸福的假象蒙蔽了双眼,婚姻只会让深爱的人互相伤害折磨,可爱的人们都变成一个个死气沉沉会喘气的活死人,当她意识到家庭原本只是一座冠冕堂皇的荒凉坟墓时,为时晚矣。这时,她已经是好几个孩子的母亲,曾经的青春梦想早已离她而去。她一无所有,所剩下的,只是日日面对着黑漆漆的凄清住宅,日渐变丑老去,独自饮泣追悔。这是一个女人所最不能忍受的。
是母亲被生活欺骗了?还是生活原本如此,天真如她从来不曾把生活的真面目看清楚?
母亲本性又是善良的。遭遇生活不怀好意的欺骗,原本她有权利去计较去报复去玉石俱焚,她有自由去放纵自己去狠狠伤害每个亲近自己的人,她完全可以凭着委屈把好好的生活搞得一团糟。但是她没有,起码她内心不想这样做。
她毕竟是爱这个家的。转而,母亲选择了伤害自己,她借助吗啡麻醉自己,以至于在家人喋喋不休的指责鄙夷中,她心甘情愿地做一个有母性的“瘾君子”,她选择毁了自己,而不是转而走向卑劣的人性深渊,试图一个个摧毁身边的亲人。
作为这个家里最理解母亲的人,面对儿子的责难,父亲说,不要责备你的母亲,她也不容易,她已经很努力地在克制自己了。
每次母亲登场,全家人都会变得感情复杂,恐惧担心她,憎恶怀疑她,还得关心她,怕她旧病复发,同时又不停用言语伤害她脆弱的神经。他们都深爱着她,为她的神经质抓狂,却又时刻担心她会忽然崩溃。
每当母亲歇斯底里地发狂,以及她努力露出的微笑,无不让人心碎。
很人性化的描绘,幸而尤金没有把母亲写成一个自私自利的女神经,或者一个类似《金锁记》曹七巧那样的变态女人。母亲这样的人,在生活里绝非孤例,甚至可以说,所有貌似美满的家庭里都有这样的一个女主人。这样复杂多变的角色,加上凯瑟琳•赫本出神入化让人心碎的表演,让观者无不理解动容。
能看出,奥尼尔对母亲的那份复杂感情,他化身为剧中的那两个儿子,憎恶讨厌她,又无比热爱她,他希望她快乐幸福,不要那么闷闷不乐,但自己又无法改变这该死的可怕现实。生活啊生活,总是在反复伤害着那些深爱着它的人们。
父亲父亲也是不幸的。谁也想不到,这样一个大腹便便的委顿中年人,竟然曾经是有理想有抱负有才华的“万人迷”,美国最有希望的舞台剧演员。生活彻底改变了他,不光是外形,更是灵魂。崇尚金钱的“美国梦”让曾经的理想主义者变成了如今自私自利的物质主义者。
一个被现实异化的悲剧形象。
一个纯洁美好的年轻人,变成一个穷奢极欲的地主,只需要现实轻轻的一把推手。父亲变成一个锱铢必较的吝啬鬼,不光是自己的悲剧,更是社会的悲剧。他最后变得如此冷酷无情,儿子肺结核需要治疗,他却选择了慈善疗养院,仅仅因为那里便宜。他连家人晚上开灯都嫌浪费,所以家里时刻都黑漆漆如同地狱,因为电费也要付一美元。
家庭的不幸,让他选择了远离妻儿,独自在酒吧寻欢作乐寻求解脱。这样的父亲,无法成为子女的榜样,也无法成为母亲精神的依托。于是每次父亲出场,总免不了各种刺耳的指责和争吵。妻子无法认同这样的丈夫,子女无法信服这样的父亲。
儿子在这样的家庭里,两个儿子自然好不到哪里去。大儿子比较早熟,在外从事过多种工作,最终在父亲的帮助下成了百老汇演员,也经常在父亲的农场上打工赚钱,但父亲却看不上舞台剧演员,指责他是无所事事的二流子,俩人经常吵架,母亲也不喜欢这个长子。在他们眼里,大儿子是“不争气”的典型,除了在外花天酒地吃喝嫖赌外,没有什么可取之处。
与之相对的,小儿子在家里的地位要好些。父母习惯拿大儿子和小儿子比较,并且说小儿子多么多么懂事善良,看起来家人是很疼爱小儿子了。但是实际上,母亲总是埋怨“不该把他生出来”,父亲也这么认为,究其根源,都和那位早夭的小女儿有关,可能小女儿刚出生时放在育婴房里,当时小儿子去看妹妹,忘了关门,结果妹妹染上感冒不治身亡。从此母亲精神崩溃,要借助毒品来缓解伤痛。
这件事让母亲耿耿于怀一生,她认定,小儿子是个“魔鬼”,故意要让妹妹死,而且家人也把母亲染上毒瘾的事和小儿子扯上关系。言谈之中,总是免不了夹枪带棒的“翻旧账”。
比起父母,两个儿子看起来关系融洽些,但实际早有裂痕。大儿子嫉妒小儿子得宠,所以怂恿他做些出格的事,给他灌输一些堕落的思想,比如教他喝酒,毁坏他的身体,也故意破坏他的形象。长大后,小儿子总是觉得哥哥不懂事脾气太暴躁,俩人也总是争执不休。
没有家庭的温暖,没有父母的祝福,两个儿子其实活得也很憋屈。他们对父母的感情是矛盾而复杂的。要说“恨”未免太过,但是爱也真的爱不起来。于是和父母争吵撕破脸反而成了常态。可是谁心里又是好受的呢?
谁也没有错,但最后怎么就错了呢?
相爱相杀。两败俱伤的“爱”,两败俱伤的生活。
这,原本就是生活的真相,被我们视而不见的真相。
作品伟大的作品之所以伟大,因为它敢于把生活真实的一面揭示给人们看,而真实的力量是最强大的。不必粉饰太平,不用强加矛盾。一切水落石出,如百川归海般自然。
“他开始写《长夜漫漫路迢迢》的时候,我怎么也忘不了他在写作的过程中怎样每天折磨自己,让自己受罪。每天工作完了,他从书房里出来,面容憔悴,有时还流眼泪,两眼往往哭得通红,看上去比早上走进书房的人要老了十岁。我想他写完这部戏,把心里要说的话倾吐出来,才好像恢复了自由。写这部戏是他唯一跟他的父母、兄弟得到平安的方法——自己心里得到平安。”这是尤金夫人的一段回忆。
某种意义上,创作自传式的作品对作者是一种折磨,因为他要重回现场,再次直面内心深处的伤痛,等于受到了二次伤害。当初太宰治写《人间失格》即是如此,写完后便投河自尽。看得出来,尤金打算用《长夜漫漫路迢迢》这部剧原谅这个不幸的家庭,和那个受到家庭伤害的自己和解,和被生活欺骗的可悲家人们达成和解。
1941年,《长夜漫漫路迢迢》写好后,尤金不打算立即发表,他将稿子交给他的独家出版社兰登书屋,叮嘱务必于他死后25年才可发表。我们不难猜出作者当时的心情,面对这样充斥着家门不幸的隐私题材,可能他开始提笔的时候就是纠结的,但作家的使命逼着他不得不写出来,但他不想亲眼看着世人如何妄自评论自己的家人。只有地下长眠后,世上的一切都将从此与他无关,即使是那些痛苦的家庭回忆。
长日入夜,一切都将随风而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