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与鹰》影评精选10篇
《小孩与鹰》是一部由肯·洛奇执导,大卫·布拉德利 / Freddie Fletcher / Lynne Perrie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小孩与鹰》影评(一):小孩与鹰
终于看了肯洛奇的《小孩与鹰》,开头的奔跑长镜头就让人想到特吕弗的《四百击》。这部片子更戳痛人心,很重要一点在于演员的选择,绝望与抑郁的气场,与肯洛奇早年的冷峻叙事手法相得益彰。但是孩子和好老师的对话,成熟到超脱一个少年的心智水平,也有可能是中国的孩子表达能力和三观普遍成熟较晚显得。。此片让我感到绝望的点在于,孩子好不容易在泥淖中捉到了希望,却被狠狠的一拳打了回去,比《四百击》那个略带桀骜不驯和狡黠的孩子惨很多…
《小孩与鹰》影评(二):小孩与鹰
依然是肯洛奇现实主义手笔,从男孩眷养雏鹰事件为主体,主要反映了教育的弊病,如权威化、家长化的压迫式教育,那场体育老师同时扮演裁判和球员的足球比赛是极大的讽刺,包括晨教会上禁止咳嗽、体罚学生的校领导,都是一种专制的教育模式,作为对比的语言老师让男孩说出自己的养鹰经历,并且参与和探讨,让我们看到一个顽皮捣蛋的普通孩子在放飞自己的条件下是有怎样的潜力,而作为类比的雏鹰更是孩子的象征,虽然弱小但却有无限的潜力与希望。最后雏鹰被哥哥的残害更是说明了这种暴力专制式的教育模式是对孩子天性的毁灭式抹杀。
《小孩与鹰》影评(三):经典
《Kes》,肯·洛奇1969年出品,在英国电影史上一部重要的作品,被称作英国新旧电影的界碑。一开始被中文译名“小孩与鹰”误导,觉得许多大段大段的情节很突兀,慢慢的随着叙事的推进,才理解了导演想要表达的东西。这是一个辉煌过的国家的时代剪影,镜头很朴素,演员很本色,仿若生活本身,发生在小男孩身上的一个个小故事很好的表现了当时方方面面的社会状态。鹰是不能被驯服的,它要自由的飞翔,可是它终究还是死在了象征着迷惘与颓废的哥哥的手中。影片的结尾只有几秒钟,男孩埋葬死去的鹰,同时埋下的恐怕还有他的追求与渴望……
《小孩与鹰》影评(四):有点灰暗又真实的影片
看的是英语片,英国地方口音比较重,有点影响理解。这是一部现实主义带有点政治意义的影片。没有父亲、只有劳碌的母亲和粗暴的哥哥的男孩比利要早起打零工,顺便小偷小摸点东西,不过还有学上。60年代英国学校是严厉的,可以尺罚学生手心,足球老师可以故意惩罚学生。现在变了,不过任何时候小中学生对老师的吩咐都是不敢抗拒的吧。片中温暖的是Kes这只比利从小养大并驯养的鹰与他之间亲密的依恋和互动,如一股清新的风。他的一位老师的鼓励和保护也给这样的校园增添了一丝人性。饰演比利的小演员在课堂上把鹰的故事讲得绘声绘色,印象深刻。
《小孩与鹰》影评(五):铭刻悲伤
影片主要讲述了英国男孩比利•卡士柏(David Bradley 饰)生活在一个破碎的工人阶级家庭里,父亲离家出走,除母亲和哥哥外,比利也要打工贴补家用。在学校里比利捣蛋或者逃课看漫画书,从中找寻这个年龄应有的快乐。 某天他在农场高墙上发现一个鹰巢,于是从书店偷回训练猎鹰的教材,按照书本所写养了一只名为凯斯的小鹰……
《小孩与鹰》就是这么一部朴实无华的电影,却被公认为60年代以来最重要的英国电影。肯•洛奇用他坦诚的镜头语言超越了与绝望相伴的痛苦,却铭刻了那整整一代人的悲伤。
本片荣获1971年BAFTA电影奖最佳导演、最佳电影提名、最佳男配角、最佳新人、最佳编剧以及1970年卡洛维法利国际电影节水晶球奖。
《小孩与鹰》影评(六):kes
最早知道这部电影是在CCTV10的《人物》的节目中,记得当时配的音乐是the pretenders的I’ll stand by you,一首我蛮喜欢的歌,当时记住了这部电影。
可以看得出饰演卡士伯的小男孩是本色出演,愁眉苦脸的表情,瘦弱的肩膀,缺少家庭的关爱,一个学校和老师眼里的问题学生。看来所有的老师都一样,以成绩评定一个学生的好坏,就是这么一个平时让老师头疼的学生,当他在讲台上讲起他与鹰的故事时,在场的所有人都听得入迷,当大家给他掌声时,卡士伯却低下了头。不同于其他儿童题材电影,这部电影色彩更显灰暗,虽然现在看来显得有些不完美,但却足以真实动容。
《小孩与鹰》影评(七):观后浅感
小孩在大人的世界里常被周围的大人苛责,就算他什么都没做错,大人的世界里大人说了算
他们改变规则,小孩并不知道哪里错了,却只能接受惩罚,他反抗,也习惯反抗后的惩罚
他终于找到他的同伴kes,或者是他的心向往一切的美好
唯一一位能看到小孩闪光点的老师或者说是大人,也是大人中的百分之一,珍贵。
他哥哥也是一个在大人眼里的坏孩子,他接受被改变,成为了一名矿工,
他不甘心,他无能无力,他也反抗过,就像一条快窒息的金鱼
靠赌博想让自己再多吸几口氧气,哪怕只是一会儿
他看着他哥哥,他不确定以后会怎么样,但他确定一件事:他不想和他一样,
可哥哥已自己的亲生经历埋葬了他的希望
《小孩与鹰》影评(八):鹰是比利心灵的外化。鹰的死就是比利心灵的一次死亡
小孩与鹰》真实感强烈,像一部纪录片。我不知道导演是怎样指导演员的,孩子在镜头面前尤其的从容自我,很绝妙,导演对孩子大概如孩子对鹰一样的调教,非常极致。
1969年啊!在真诚上,在寓意上,在表达人性上,用现代通俗说法:甩我们几条年代的街!
贫困的人为了生存向他人低头;而更贫穷的人,脸上没有表情,是麻木的。故事讲的是一个脏兮兮的,穷的一无所有、甚至穷的没有自己表情的男孩,爱上了一个象征崇高的动物,鹰,在肮脏困苦的世界,那是他的一丝尊严和希望。
鹰是比利心灵的外化。鹰的死就是比利心灵的一次死亡。
小孩比利是活跃的、是坚强的,困苦中他依旧保有自己的乐趣,没有自怜,为自己掉一丝眼泪,当比利的鹰死了,他疯狂,他哭泣了。看到此,观者的眼角是湿润的。
《小孩与鹰》影评(九):少年
从男孩收养了鹰开始,就很清楚,这只鹰死路一条,因为像这样的小人物是不可以有心爱之物的,他们支配不了自己的命运。再看一看他所描绘的男孩身边的人,自身难保的母亲、愚蠢冷漠的哥哥、不懂教育的校长,唯有文学课的老师可以有一线希望成为他的引路人,从他的开明态度、教育方式都可以看出来,男孩与他之间的一席谈话也让人开始更多了解这个心不在焉、沉默寡言的孩子,男孩是机灵聪慧的,他其实很明白自己所处的环境。但是,冷静的Ken Loach并没有让这个指路人发挥一点作用,只说明了现实的无奈。也猜了猜男孩会不会哭,终是没有,Ken Loach冷静得让人发指。于是,男孩汗津津的头发、黑乎乎的双手、皱巴巴的表情就定格在了脑海里,与许多少年一起:《四百下》里的安东万、《放牛班》里的金嗓子、《小小逃亡者》里的弟弟...
(看完这部电影没多久,就在戛纳的甬道边找到了而Ken Loach的手印.)
《小孩与鹰》影评(十):穿透歷史的力量
#影# 1969《Kes》《小孩與鷹》9/10
越來越鐘情無情節的片子,隔山打牛的有力。一整個時代的壓抑和掙扎,收縮到一個礦鎮。絕望和不甘,集中到一個無力的少年身上。再有力的奔跑,依然是走不出階層的圈,稍微有點希望寄託的鷹,也以死亡告終。
以當時的攝影技術,居然可以跟隨少年上上下下到處亂竄,活力通過長鏡頭破屏而出。口音極重的鄉音,一開始會消耗大腦精力理解,但是配合這髒兮兮的礦鎮和邋遢的少年,質感杠杠的!
少年的狡猾、自我保護、不良的傾向,真實不做作,凸顯出他訓練獵鷹時——即使近景不多,但身體語言能看出——極致的歡樂。特別是平時在課堂上窩窩囊囊,但講起自己訓練時候的細節,眼睛發亮,連說話都擲地有聲,脫胎換骨。
整個時代的沉重,穿透50年的歷史,依然讓人心悸——作為一個影片,我找不到比這更好的讚揚詞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