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莉莉玛莲》影评10篇
《莉莉玛莲》是一部由赖纳·维尔纳·法斯宾德执导,吉安卡罗·吉安尼尼 / 汉娜·许古拉 / 梅尔·弗尔主演的一部剧情 / 音乐 / 爱情 / 战争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莉莉玛莲》影评(一):光影
大师法斯宾德的经典作品 女性主义 反战 歌声在夜空久久回荡 轻柔曼妙 感动 伤怀 想起了罗拉 西线无战事 为了和平 当年打动了在战壕里作战的士兵 今天仍然打动在城市中迷惘的一代人
《莉莉玛莲》影评(二):印象深刻
激烈地爱的双方正好处于激烈的冲突的双方。
剧末时候,莉莉玛莲找到自己的爱人,看了一眼,头也不会地走了。固然他们还爱着,也时过境迁,无能为力了。若干年前看的,留下的印象自今非常深刻。
《莉莉玛莲》影评(三):莉莉玛莲
以德国纳粹为背景,莉莉玛莲这首经典的歌燃起了无数士兵在战壕中恹恹的灵魂,让他们不由自主地哼唱,这首歌受到了士兵的喜爱。整部电影以莉莉玛莲的曲调为线,诉说了德国纳粹的灭亡。我欣赏这部电影的女主人公,她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爱情,义无反顾。在片末,男主人公感情背离后,穿着高跟鞋坚定地离开,那清脆哒哒的高跟鞋落地的声音,让我看到了德国女人坚强独立的灵魂。
《莉莉玛莲》影评(四):跟随战争的导向轮进退
好看的电影,好听的歌,尤其是后者,在百度上搜索时,意外的扩大了关于此歌历史的相关知识,更添情绪。
一首超越了战争的歌,一首代言所有人情绪的歌,当然,法斯宾德的本片并未在此处做文章。
怎么说呢,情节足够的丰富与变化,但几乎没有出乎意外的部分,更好莱坞一些,没有错,却不足够的厚度与惊喜。看得每一分钟,都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这对于法斯宾德同志,应该算是一种失败。
《莉莉玛莲》影评(五):莉莉玛莲
只有路灯熟悉你的脚步, 你那迷人的步态, 我永远忘不了它。 假如我遭受不幸, 路灯每晚仍发出光亮, 那谁将站在路灯下, 和你在一起,莉莉·玛莲, 和你在一起,莉莉·玛莲 。
这是一首唱遍了欧洲的传奇歌曲,是超越国界的战地情歌,描绘了分别的恋人在路灯下依依惜别的情景。德国电影大师法斯宾德借用这首流行曲带出一个悲欢离合但又曲折动人的爱情故事。他用华丽的布景和波澜起伏的剧情,描述了一个苦难与背叛的爱情故事,以及一个无法掌握自己命运的可怜女子。
《莉莉玛莲》影评(六):没有标题 没有标题 没有
二战后出生的德国导演法斯宾德,我想他不善于用影像直接对战争行为做些什么,他影片中少见的战争场面都是极其的简陋,生性散漫的法斯宾德不会花费过多的时间和金钱在铺陈大场面上面,他的剧场式的室内模式似乎不太适合重大历史题材。然而,法斯宾德最为深刻最具社会性的那几部作品,却都是以二战为背景,比如《莉莉玛莲》,比如《玛利亚布劳恩的婚姻》。
硝烟、废墟、仪仗队、领导人的头像,此类的画面造型,鲜明地表示了历史背景,士兵的倦态、厌态,《莉莉玛莲》歌声中的安详与酸楚,归家的渴望,这些神情和情绪中包含着法斯宾德观念里的罪责指向。
没有把战争下的深重苦难铺开,而是以一段敌我双方的恋情所遭受的摧残,从女性情感角度来反映民众在纳粹时期的生存状态,她身上烙下的纳粹阴影,成了历史摆脱不了的创伤。
《莉莉玛莲》影评(七):暂且怪字幕吧
看这部片子不知道睡着了多久,当然很大的责任在于字幕一塌糊涂。我最烦看字幕不对的家伙所以一直找英文原版字幕,结果英文的字幕如果不是某德语不好的傻逼听译的就是某英文不好的中国人中翻英的。反正我对照中英字幕下来结论就是这个字幕的蓝图是非原版,仅仅从我能听懂的几句英文对白就可以证明。关于电影本身的看法,虽然是坊间传言的“经典”,但我觉得没有之前看过的那个《玛丽布朗的婚姻》好。我觉得主要问题在于法斯宾德为什么老是拍一模一样的电影?这一部居然还不是他“女性三部曲”里面的,那其他两部我岂不是看了要郁闷疯?他这些电影背景都是二战德国,主题都是战争里面坚强的女性成长,看这种题材第一部觉得相当触动,看第二部就觉得相当审美疲劳。当然也许怪我不应该先看《玛丽布朗》才会把这部”经典”看得这么无味。反正我准备剩下那两部女性三部曲我不看了。
《莉莉玛莲》影评(八):劳军的N种方式
当初看〈现代启示录〉,其实看得很生气。以对现代性的反思取代对侵略的反思,用脉脉温情填平了正义与罪恶的鸿沟,我看来多少有些不爽。不过今天看同样是战争题材的《莉莉玛莲》时,却想起了别的问题。
《现代启示录》里,美军用飞机装着兔女郎,拖到越南去大跳草裙舞,以资劳军,充分暴露了那个没文化没底蕴没内涵没情趣没历史更没未来的破地方的滚滚肉欲红尘。
到了《莉莉玛莲》,全部600万德军通过电台聆听《莉莉玛莲》,战地情歌高扬,歌手成为全军女神——到底是出过贝多芬的民族啊,音乐的力量非同小可。
于是我顺便就诧异了:抗日也好,内战也好,好歹也打了那么多年仗,我军官兵靠的是啥咧?
织猪侠同学如此解答我的疑问道:我们是传统国家。靠春宫图。
《莉莉玛莲》影评(九):优秀,但不能说是经典
传统的德国电影其实和标准的好莱坞大制作一样,是非常注重形式美的。甚至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只是德国电影更喜欢用这种形式美来表达这个世界的真实(甚至是残酷)的一面。而好莱坞更喜欢让电影世界如梦似幻。
本部电影恰是一个典型的例子,Fassbinder赋予了电影豪华的布景与足以让人迷醉的场景与画面,讲述的却并不是一个能够让人感到愉悦的故事。
但平心而论,这绝不是导演最好的作品,只不过女主角Hanna Schygulla的魅力与气场实在是太过强大,使我们忽视了其实它还是有着诸多缺点的,(譬如,【很有可能是因为导演对于商业化的考量而过于侧重于对于男女主角之间爱情的描述】,而使得影片本身对于纳粹的谴责和批判显得苍白且流于表面)。
总而言之,我不能不说它是一部颇为优秀的电影,但看完之后,总觉得它缺少了某种能够震撼人心的东西。
《莉莉玛莲》影评(十):导演说
法斯宾德的座右铭是:“我比布莱希特走得更远,我要让观众感知并思索。”
《莉莉·玛莲》是一首歌曲的名字,1915年由一位在汉堡出生的德国作曲家汉斯·莱帕作词,可此歌直到1941年夏天才真正问世。
由于这首歌描写了一个士兵的恋爱和离别之情,歌词哀怨感人,旋律悦耳动听,加上当时德国女歌星拉勒·安得森情真意切、感人肺腑的演唱,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成了一首深受群众喜爱的德国流行歌曲。
拉勒·安得森也因演唱《莉莉·玛莲》一举成名,成了红极一时的歌星。可此时的拉勒正热恋着犹太作曲家罗尔夫·利贝曼,由于希特勒的法西斯统治,俩人未能如愿结合。利贝曼离开德国后成了歌剧院的经理。战争使拉勒失去了一切,毁掉了她的爱情,只有《莉莉·玛莲》这首歌流传了下来。
联邦德国著名导演法斯宾德与曼弗雷德·普策尔合作,以这首歌为题,根据拉勒·安得森这一历史原型,将离乱中的一段浪漫的爱情故事改编成电影《莉莉·玛莲》,并由法斯宾德执导。